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 吳麗麗
摘要:雲計算是繼網格技術後産生的新型計算模式。作為IT 領域的革命性技術,雲計算已受到廣電業界的普遍關注,並將給媒體資産管理帶來巨大變革。本文從雲計算的概念入手,分析媒資管理應用雲技術的可行性,設想應用場景,並提出“雲媒資”構架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雲計算 媒體資産管理 雲技術 雲媒資 內容産業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過去及未來五年全球範圍內最值得期待的技術革命。自2007年Google首次提出“雲計算”概念以來,至2010年,雲計算技術從概念層面逐漸走向了應用層面。眾多技術研發公司如Google、微軟、IBM,已經將雲計算作為新的戰略核心,探索其企業級的應用。微軟的Azure、IBM的“藍雲”、亞馬遜的“彈性計算雲”以及其它廠商所倡導和推行的雲計算工程,正在為多個行業提供面向資源存儲和虛擬化服務的優化解決方案。我國廣電行業也對雲計算投入了廣泛的關注,特別是在三網融合的發展態勢下,國家廣電總局高度重視雲計算在廣電行業的應用,將其納入“十二五”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中。
媒體資産管理是廣播電視行業中對系統存儲要求較高、對服務效率要求較高、對個性化滿意度要求較高的業務領域。充分利用雲計算這一全新用戶體驗和商業模式,不僅能夠帶來媒資計算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和資源獲取便利性的提升,而且將為媒資從産品管理向服務管理延伸、從內容供給向內容運營轉變,提供新的思路。
一. 雲計算的概念及其主要服務形式
百度百科指出:狹義雲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源。廣義雲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互聯網相關,也可以是其它服務。雲計算的核心思想,是將大量用網絡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按需提供服務。提供資源的網絡被稱為“雲”。“雲”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展的,並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按使用付費。
雲計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簡單的雲計算在人們日常網絡應用中隨處可見,比如騰訊QQ空間提供的在線製作Flash圖片,Google的搜索服務等。目前,雲計算的主要服務形式有: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l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服務)。
1. 軟體即服務(SaaS)
SaaS服務提供商將應用軟體統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用戶根據需求通過互聯網向廠商訂購應用軟體服務,服務提供商根據客戶所定軟體的數量、時間的長短等因素收費,並且通過瀏覽器向客戶提供軟體。這種模式下,客戶不再像傳統模式那樣花費大量資金在硬體、軟體、維護人員,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賃服務費用,通過互聯網就可以享受到相應的硬體、軟體和維護服務,這是網絡應用最具效益的營運模式。
2. 平臺即服務(PaaS)
把開發環境作為一種服務來提供,這是一種分佈式平臺服務。廠商提供開發環境、服務器平臺、硬體資源等服務給客戶,用戶在其平臺基礎上定制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序並通過其服務器和互聯網傳遞給其他客戶。PaaS能夠給企業或個人提供研發的中間件平臺,提供應用程序開發、數據庫、應用服務器、試驗、託管及應用服務。PaaS是為軟體開發人員提供支持的營運模式。
3. 基礎設施服務(IaaS)
IaaS即把廠商的由多臺服務器組成的“雲端”基礎設施,作為計量服務提供給客戶。它將內存、I/0設備、存儲和計算能力整合成一個虛擬的資源池為整個業界提供所需要的存儲資源和虛擬化服務器等服務。這是一種託管型硬體方式,用戶付費使用廠商的硬體設施。IaaS的優點是用戶只需負擔低成本硬體,按需租用相應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大大降低了用戶在硬體上的開銷。
二. 雲技術的特徵及其在媒資管理應用的可行性
雲技術具有超大規模、虛擬化、高可靠性、通用性、易擴展等特點,這與現代媒體資産管理的要求不謀而合。並且,隨著電視産業在三網融合背景下的轉型和探索,媒資管理向內容資産管理縱深發展所日益凸顯的矛盾,也對高端技術的支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更為科學、高效的解決方案。
1. 節目資料海量存儲與成本控制的矛盾
媒資管理的前提是存儲。目前,國內電視節目播出數量呈明顯增長趨勢。中央電視臺2010年全年節目播出量達到31萬小時,平均日播出量848小時,各地方電視臺也紛紛增開頻道,加大播出,力爭在有限的電視收視市場份額中獲得更高的關注度。而由此帶來的播出節目及其視音頻素材資料的存儲量也呈幾何級數增長。在數字化媒體資産管理概念下,數據形式節目資料的存儲較之原介質(如磁帶介質)存儲在存儲容量、存儲質量上已經有了質的提高,但高科技手段下海量存儲所需的成本也是驚人的。特別是隨著電視節目高清化的發展,媒資管理面臨高額的存儲成品挑戰,包括硬體、軟體的前期投入,日常維護、升級,以及相應的人力資本投入。
2. 節目資料規模化編目生産與標準化重復勞動的矛盾
節目資料編目是媒資管理鏈條的核心環節之一。視音頻數據經過規範化的結構切分和文字信息著錄後,可以幫助使用者快速準確的查詢定位,為被再次利用提供方便。自2004年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率先啟動節目資料編目項目以來,國內20家以上電視臺先後效倣央視建立媒體資産管理系統,開始進行編目作業,使編目迅速成長為電視産業中最具規模化生産特徵的行業之一。同時,經過多年實踐和經驗積累,編目生産也越來越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部分節目資料編目的個性化需求逐漸顯露,另一方面,大量的、更多的基礎編目工作則趨向標準化、統一化,同一類型節目資料的著錄項可以做到基本一致,由此帶來編目工作難度相對降低,重復性、規範化的著錄所佔比例有所增長。目前,以央視為代表的電視機構大多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將編目生産委託社會上的專業團隊完成,但都還需要提供場地、設備,並投入人員進行繁瑣的日常業務管理工作。在編目生産逐漸成熟、規範的前提下,可否考慮將這種外包做得更為徹底?通過遠程方式完成基礎編目業務,而將有限的核心資源更多地投入到更具難度和更能産生效益的個性化服務上,是媒資管理者可以思考的問題。
3. 單一節目資源與多元化平臺發佈的矛盾
三網融合的背景之下,多種傳播模式給電視臺傳統業務會帶來極大的衝擊,多種傳播方式也給電視臺帶來諸多機遇。在這種環境下,媒資管理必須突破以單純的節目資料保存、再利用為目標的建設,而要根據全媒體運營的要求,實現對內容運營的支持、對多種媒體形態的支持、對多種發佈渠道的支持。從用戶市場來看,隨著網民的個人價值觀和網絡行為特徵日趨複雜化和多樣化,多媒體受眾的視頻消費結構也將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此外,媒介終端的多元化發展,導致個體的媒介使用行為碎片化。簡言之,單一節目資源如何以百變姿態呈現于多元化的受眾平臺,使得節目資料的收視效益最大化,是媒資管理面臨的新課題。
三. 雲技術在媒資管理的應用設想
面對上述諸多乃至更多媒資管理髮展中的瓶頸問題,“雲技術”的出現為媒資管理者開闊了新的視野,必然引起我們的關注。從理論分析的層面我們可以看到,結合了“媒資”和“雲技術”兩者特徵的“雲媒資”,具備明顯的優勢:
1. 通用性的運算邏輯和系統結構,更容易快速構建各種規模的媒資,並將它們整合在一起。
2. 提供無形的按需自助服務平臺,更容易將媒資以服務的形態提供給用戶。
3. 無所不在的訪問和共享的資源池,使用戶更容易訪問和獲得所需節目資料。
4. 易擴展和高彈性的管理能力,更容易管理和分配系統資源。
而就操作層面而言,我們可以設想,在媒資管理的産業鏈條中,“雲技術”至少可以為以下幾個關鍵環節帶來新的發展思路,從而解決發展中的矛盾,獲得媒資管理品質的全面提升。
1. 低成本的海量存儲
基於IaaS服務形式的“雲存儲”,由雲計算中心提供節目資料海量存儲所需的硬體、軟體及相關服務。作為用戶的媒體機構以託管的方式將所擁有的節目資料數據統一存儲在雲計算中心的存儲服務器上,而無需再投入大量資金用於IT基礎設施的建設,也無需關心存儲設備型號、數量、網絡結構、存儲協議、應用接口、異地災備等繁複問題,只需購買雲存儲中心的存儲服務,就可以作為授權用戶通過一根接入線與雲存儲連接,進行空間與數據訪問。同時,基於通用的存儲邏輯,雲計算中心還可以有效整合某個“媒體雲”和其它“媒體雲”的全部數據資源,提供共享服務。
2. 全面社會化的數據編目
延續現有編目生産外包的理念,而將外包形式進一步突破。媒體機構將統一標準的編目軟體和節目資料編目任務部署在雲計算中心,向社會用戶開放。外協編目團隊通過網絡領取編目任務,在線完成編目作業後提交計算中心。與現有模式相比,“雲編目”最大的優勢在於媒體機構不必再提供場地、設備,也不用再操心日常的編目管理,可以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對數據質量的把控和對編目標準的研究。而隨著編目業務標準化的推廣和普及,外協編目團隊也有可能進一步離散成為以個體為單位的編目外協支持,有興趣的網絡用戶可以在自己家的電腦上完成對節目資料數據的編目工作,只要編目數據符合統一的質量標準,便可獲得相應的報酬,真正實現編目的社會化生産。這不僅可以提高編目效率,還能大幅降低成本。
3. “一站式”的節目資料檢索
媒資管理的核心訴求在於節目資料的檢索和提供使用服務。目前,各電視機構的媒資系統數據庫基本上處於“分佈式存儲,分佈式訪問”的狀況。用戶要檢索不同數據庫需要獲得權限後,分別進入不同的檢索系統和檢索界面。基於雲計算模式的節目資料數據庫,借助雲服務平臺,形成整合各機構節目資料資源和服務的新型服務體系。電視結構在達成業務共識的前提下,只要將提供各自節目資料資源的獨立雲、提供動態數據服務的雲和提供軟體平臺服務的雲通過語義WEB組合形成新服務的應用程序,並利用技術手段將數據從各自的雲中拉到WEB上以一致的方式組合和顯示,實現不同雲的微內容之間的直接連接,最終展現在用戶面前的將是一個實現“無縫”式數據連接的平臺,向用戶提供快捷、直達資源的貼心服務,真正做到“一站式”。整套服務雖然在“媒資大雲”裏由成千上萬台計算機為用戶提供,但對於“雲”外的用戶來説,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統一的“服務”(或接口)界面。
4. 多種形態的內容分發
三網融合環境下,“內容為王”不僅要求媒體擁有大量的、珍貴的、獨家的節目資料內容資源,還要求媒體有能力將節目資料內容資源有效整合和加工,以適應多媒體、多渠道的內容分發要求。“雲媒資”能夠靈活調度節目資源,充分滿足跨媒體部門間節目協同製作、內容資源交叉利用的要求;能夠提供對節目資料的打包合成、轉碼、自動技審、新聞自動拆條等技術支持,為不同媒體、渠道、發佈平臺提供多種格式、碼率、形態的節目內容,實現內容發佈的最大化;同時還能為節目內容版權管理和交易結算提供支撐,可大大降低節目交易環節的配送成本,滿足以市場化為導向的媒體內容生産和交易的需要。
5. 面向公眾的個性化服務
經過幾年的發展,媒資的概念逐漸被大家所認識,媒資管理理念不再局限于電視臺,一些擁有機關電視臺、企宣部的高校、社會機構也提出了建立媒資的需求,但都苦於投入資金多、專業性強等因素未能實現。同時,視頻採集、製作技術的大眾化、普及化,“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媒資”成為公眾個性化需求的具體體現。面對廣闊的社會市場空間,“雲媒資”可以以社會化服務的方式提供大眾版的媒資平臺,廣泛收集來自社會用戶的節目資料,在版權協商認可的基礎上擴充媒資資源,而用戶可以在“雲”端建立計算性能、功能、界面等全面個性化的媒資空間,用於個人節目資料的長久存儲和加工製作。
四. 雲技術在媒資管理應用中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當然,雲技術在媒資管理中的應用還需要一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在傳統媒資管理體系向“雲媒資”轉變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解決好幾個問題。
1. 業務標準化問題
目前,雲計算尚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大公司從商業利益出發,各有各的雲系統,甚至各有各的雲定義。就媒資管理而言,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各家電視臺、媒體機構、技術運營商雖大體遵循一個思路,但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規範的行業標準。在2010年國際電視資料委員會都柏林年會上,與會代表也提出了媒資管理標準化的問題,呼籲建立漢語體系下的節目資料存儲、編目、檢索標準。面對雲技術的推進,標準的建立再次成為媒資管理技術革命的關鍵。因為,只有建立起統一的行業標準體系,使用行業通用語匯,才能有效地形成各“媒資雲”的溝通和信息互通,構建高效率的“媒資大雲”。
2. 數據安全及版權安全問題
基於網絡聯通和信息共享平臺的“雲安全”問題,一直是公眾對雲技術持有質疑的焦點。在未來“雲媒資”架構中,勢必會存在向所有媒體開放的“公有雲”和僅供各媒體自主控制的“私有雲”或“混合雲”。公有雲所有的計算資源與存儲資源都集中在雲上,要保證業務與數據的安全性,必須選擇具有高度公信力的運營商,並輔以技術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規避諸如“隱私、黑客、數據分享、版權侵犯”等安全隱患。而就私有雲或者混合雲而言,運營商在提供雲存儲服務時必須首先解決用戶對信息保護和版權管理的深層疑慮。比如,用戶是否是信息的唯一使用者;從技術角度是否也能將雲服務商對信息的擁有排除在外,即,雲服務商能否保證自己也無法接觸高度機密的信息而形成絕對安全等。必須承認,上述疑難問題到目前為止依然存在於雲計算的應用中,等待著更為穩妥的解決方案。
3. 與之相配套的管理秩序和人員問題
任何新系統的搭建都需要相應管理秩序和人員的配套。較之傳統的觸手可及的媒體資産管理系統而言,“雲媒資”在虛擬化服務的理念下則需要更為實實在在的管理,更為高效可行的管理秩序,才能確保系統的安全、順暢運行。同時,系統的設計、建設、運行、維護都離不開人才的因素,培養同時具備媒體資産管理、電視製作、網絡運行、計算機技術等多維度知識結構的複合型人才,組建專業人員隊伍,是成功建設“雲媒資”的關鍵之一。
綜上,雲技術的應用將給媒體資産管理帶來巨大變革,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還可以促進內容資源整合,發展創新業務,為電視臺的內容生産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撥雲見日,乘雲起翔,“雲媒資”的建設,將助推媒體資産管理的再次飛躍。
【參考資料】
1. 張大勇. 三網融合下的視頻雲架構. 廣播與電視技術.2011(5).
2. 謝東暉. 淺談雲計算在廣電的安全應用. 廣播與電視技術.2010(11).
3. 王振中,宋宜純. 雲計算及其應用. 現代電視技術.2010(12).
4. 閆鵬,溫曉瑤. “雲計算”在數字媒體領域的應用研究與規劃. 廣播與電視技術. 2010(11).
5. 崔伏龍. 雲計算技術在廣電領域應用的探討. 視聽界. 2010(10).
6. 顧理琴. 淺談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未來網絡趨勢技術. 電腦知識與技術.2008(S2).
【作者個人簡介】
作者,吳麗麗,畢業于清華大學,管理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學院高級研究生。現任中央電視臺音像資料館特藏資料主管。主要業務領域包括:電視節目素材
內容整合與分析、節目資料數據資源整合、時政及特藏資料管理。
責編:張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