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簇淡紫色的馬鈴薯花開在盛夏的西吉原野上,遠處退耕還林後的山綠意蔥蘢。
西吉曾經的貧瘠使它比寧夏的首府更加聲名遠播,鎖定“埋在地下的寶物”馬鈴薯産業後,期盼土裏生金的西吉人,很多擁有了自己的致富夢。
聯合國確定今年為“世界馬鈴薯年”,彰顯馬鈴薯對世界糧食安全、扶貧致富的突出貢獻。在西吉這個曾被聯合國評估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一顆小小的馬鈴薯,承擔著地方政府調整糧食結構,增加糧食産量的重任。同時,也深切地改變著這裡貧困農民的生活。
馬鈴薯經銷協會會長老張
老張有很多頭銜,縣人大代表、縣工商聯代表等等,最知名的是“新營鄉馬鈴薯經銷協會會長”。
“深圳,湖北,江南,西吉洋芋在好幾個大市場上相當有名氣,白洋芋一噸發貨兩千塊錢,紅洋芋要到兩千四到兩千五。供不應求,價格好得很啊!”2007年,老張銷售馬鈴薯五噸多,收入十萬元。老張富了,更讓老張驕傲的是從2003年在政府的領導下成立經銷協會,從無序到井然,行業組織更好地與外市場互動,為更多農民謀了利益。
新營鄉因為交通便利,市場成交價格高,鄰近的薯農都在此交易,在西北一帶人氣很旺。老張他們瞄準了終端市場——“原來廣州人給咱們當老闆,咱們給人家搞代辦,現在把洋芋直接拉到廣州後,他們給咱們做代辦!”
經銷協會成立後,經過培訓的農村婦女對馬鈴薯分級撿篩,僅裝卸一年能收入四千多元,分撿工每年工作三個多月,收入都在兩千元以上。
老張只念了小學三年半,11歲時,父母生病沒錢看去世了。“九零年以後,我的家庭收入供得起娃娃們上學了。現在的院子是分三次蓋的,當時困難啊,這兩年馬鈴薯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準備整個拆了重蓋。”
種植大戶牛國寶
牛國寶認為政府宣傳的人均收入800元的數字太保守:“西吉十年九旱,但是十年九秋不旱。馬鈴薯如果秋天雨水好就豐收了。種了洋芋,三輪車、摩托車、存款都有了,要是實實在在地説,人均收入都一千好幾。種地恐怕不行。”
牛寶國種了十畝馬鈴薯,又包了別人的50畝地,一畝地好一點就是4000多斤,今年市場價格隨著糧食價格上漲,從4毛漲到9毛多了。雖然種子的價錢高,但小牛還是對豐收充滿了憧憬。
小牛細數了政府的扶持:“旱地補貼是一畝13塊錢,種100畝就給補100畝,政府給打到摺子上。我們是種植大戶,去年一畝地免費給
但小牛也有擔心:“一個鄉這麼大的面積,現在才4個農技員,農忙時根本忙不過來。”老牛期待在馬鈴薯種植的各個關鍵環節都有實用的技術指導。
薯農期盼糧食直補
西吉是寧夏農業人口第一縣、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國家級貧困縣,雖有300年的馬鈴薯種植歷史,但一度只是“窮人的餐點”。2002年後,“糧、經、飼”三用的馬鈴薯成為地方優勢主導産業,西吉因此也躋身“全國縣級經濟增長百強縣”。
西吉農牧局局長楊偉介紹,全國種植馬鈴薯超過100萬畝的僅四、五個縣,2007年西吉種植馬鈴薯125萬畝,總産量166萬噸。全國唯一一個縣級馬鈴薯種植技術研究中心就設在西吉,其馬鈴薯脫毒種薯科研成果居全國前列。
西吉每年享受良種補貼的土地面積只有兩萬畝到三萬畝,面積比較小。請求將馬鈴薯納入國家糧食直補的提案,西吉去年從縣上報到固原市,又從固原市上報到寧夏回族自治區,由寧夏代表團帶到全國人代會,兩年過去了,西吉薯農一直期盼著好消息。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助理代表張忠軍告訴記者,馬鈴薯是排在玉米、小麥、稻米之後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國際馬鈴薯年正在致力於提高人們對這一改變世界的平民食物在農業、經濟和世界糧食安全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認識。
責編: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