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之稱,是我國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這種原始、獨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態環境中修建的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鐵路最高點海拔5072米,經過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連續多年凍土區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鐵路建設和施工中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是青藏鐵路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黨中央、國務院對青藏鐵路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極為重視。
據潘岳介紹,為使青藏鐵路的建設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有關部門在建設前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在工程的設計、建設、運營中充分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高原、高寒地表植被的保護
為了保護青藏高原特殊的植被系統,工程有針對性地採取了多項措施。合理規劃施工便道,施工場地、取棄土場和施工營地,嚴格劃定施工範圍和人員、車輛行走路線,防止對施工範圍之外區域的植被造成碾壓和破壞;對施工範圍內的地表植被,施工前先將草皮移地保存,施工中或施工後及時覆蓋到已完工路段的路基邊坡或施工場地表面;對崑崙山以南自然條件允許的地段,工程中安排了有關植被恢復工程,採取選育當地高原草種播種植被和使用部分當地草甸採用根係繁殖方式再造植被。
第二,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
為了保護青藏鐵路沿線的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生活環境,工程設計中對穿過可可西裏、楚瑪爾河、索加等自然保護區試驗區的線路區段進行了多方案比選,將工程活動儘量局限在線路兩側一定範圍內,以減少對環境的干擾。進入西藏後的線路方案,為保護林周彭波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選擇了羊八井方案,繞避了黑頸鶴保護區。根據沿線野生動物的習性、遷徙規律,通過調查研究,工程在相應路段設置了野生動物通道和畜牧、行人通道。
第三,對高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
為避免因路基工程對地表漫流阻隔和工程取棄土(碴)場的佔用濕地,而造成濕地的生態功能退化,引起濕地萎縮,設計中對線位和取棄土(碴)場的選擇做了充分比選,儘量繞避濕地,無法繞避時,對通過湖泊、濕地進行橋路方案比選,並儘量選擇以橋代路方案,為了避免路基建築對地表徑流的切割影響,在相應路段加大了涵洞設置數量,以保證地表徑流對濕地水資源的補充,防止濕地萎縮。
第四,高原凍土環境和沿線自然景觀的保護
為了保持凍土環境穩定和避免對沿線原生的自然景觀産生影響。工程採取了路基填方集中設置取土場,取、棄土場儘量遠離鐵路設置並做好表面植被恢復;對挖方地段,在路基基底鋪設特殊保溫材料並換填非凍脹土,避免影響凍土上限和産生路基病害,以確保路基兩側區域凍土層的穩定。
第五,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保護鐵路沿線環境
在高原上儘量減少鐵路車站的設置,以減少車站排放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對必須設置的鐵路會讓車站,將採用相應的污水處理措施,對車站産生的生活性污水進行處理,處理後出水達到國家標準後將用於車站範圍內的綠化,不直接排入地表水體;車站用能將儘量選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型能源;施工期和運營期産生的各類垃圾集中收集,定期運交高原下鄰近城市垃圾場集中處置。
青藏鐵路沿線的生態環境特點
背景資料:青藏鐵路沿線的生態環境特點
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位於青藏高原腹地,跨越青海、西藏兩省區。線路北起青海省西部重鎮格爾木市,基本沿青藏公路南行,途經納赤臺、五道梁、沱沱河沿、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進入西藏自治區境內後,經安多、那曲、當雄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高原、高寒生態系統,有極具保護價值的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有獨特的氣候條件,連片的凍土、湖盆、濕地及緩丘構成原始的高原面。長江、黃河、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許多大江、大河都源自青藏高原,隨著高原內部水熱條件的差異,形成了由高寒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組成的高寒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高寒生物區係。其中,尤以高寒草原分佈最廣。青藏地區的高寒草原在亞洲和世界高寒地區中均具有代表性,至今還基本保持著原始的自然演變過程。
具有豐富的珍稀特有物種。青藏高原上動物物種雖少,但珍稀特有種多,種群數量大,哺乳動物共有16種,其中特有種11種,佔本區總種數的68.7%。鳥類科特有種7種,佔總種數的23%。植物種類有199種,其中高原特有種80種以上。
具有多樣的自然景觀。青藏高原自然景觀自東南向西北呈現高寒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更替。既有由這些生態系統組成的水平地帶系列,又有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冰雪帶等垂直帶系列。同時,在水平地帶系列中還間布有一定面積的沼澤植被、墊狀植被,更增加了自然景觀的多樣性。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候寒冷、乾旱,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的轉換過程緩慢,致使本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長期低溫和短促的生長季節使寒冷地區的植被一旦破壞,恢復十分緩慢,而且加速凍土融化,引起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鐵路沿線的一部分地區仍為無人區,自然環境還保持著較原始的自然狀態。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