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青藏高原濕地生態,青藏鐵路建設者在古露濕地建火車站時,投資110多萬元,成功地移植建設了8萬多平方米人造濕地。經過兩年的觀測,目前古露濕地草皮移植成活率達98%以上,生長旺盛,已與高原自然濕地基本適應並渾然一體。這是世界上首次在高寒地帶人造濕地獲得成功。
中鐵十三局集團青藏鐵路指揮部副書記李少亮説,為了保護世界最高的草原濕地,青藏鐵路在設計時儘量繞避濕地,必須經過濕地時,一般採取“以橋代路”的方式,讓鐵軌從濕地上空飛架而過,這類“環保”橋梁在青藏鐵路中長達幾十公里,尤其是在建設古露車站時,創造性地進行了人造濕地建設。這些措施,雖然使工程投資大幅度增加,施工難度加大,但對於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中的青藏鐵路古露車站位於西藏自治區那曲縣古露鎮古露濕地。作為青藏高原重要濕地之一的古露濕地,海拔約4700米,面積15平方公里,是藏北羌塘草原上水草最為豐美的地區。這裡夏季多雨時被牧民圍欄養護,一旦遭遇冬季嚴寒大雪封山,便成為牧民喂養牛羊,抗禦自然災害的最後防線。
青藏高原是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巨河大川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種的一個重要起源和分化中心,生態環境獨特、原始而又十分脆弱。環境保護是青藏鐵路建設需破解的三大難題之一,而濕地保護又是難中之難。
濕地被稱為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促淤造陸、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調節大氣濕度溫度及提供旅游資源、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和“物種基因庫”。
據介紹,2003年古露車站開工時,施工設計佔用濕地面積比較大,當地政府、藏族牧民對此極為關心。按照線路設計,車站佔用的濕地草皮將被移植到8公里外海拔4730米的取土場,但取土場乾涸貧瘠,這些喜水草皮一旦離開水將無法成活。
中鐵十三局集團青藏鐵路指揮部組織有關人員對車站周邊七八公頃濕地資源進行多次勘查,召開數十次會議,同地方有關部門廣泛交換意見,最後決定充分利用濕地本身的優勢,先在原濕地旁的植被稀疏處挖掘出與濕地等高的洼地,將濕地原水引入洼地,營造出人工濕地環境後,再將車站用地上的草皮一塊塊切挖植入人工濕地內。
記者近日在古露車站人造濕地現場看到,被移植的草皮及根葉平均厚達0.5米以上,青密茂盛,上面不時有黑頸鶴、黃鴨等野生動物飛翔覓食。如果沒有在場的鐵路建設者介紹,記者還真看不出哪些是人造濕地,哪些是自然濕地。
“青藏高原濕地”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濕地,對全球生態有着重要而獨特的生態價值,為此世界《濕地公約》將其單列為內陸濕地的一種,並唯一以地域名稱冠名。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黨委副書記才凡説,這是世界上首次在高寒地帶人造濕地成功,這一實踐對高原生態保護與恢復意義十分深遠。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