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西部兩月之斷章》

 

——蔣世梁

CCTV.com  2007年09月21日 10:42  來源:CCTV.com  

 

蔣世梁

中央電視臺技術管理辦公室信息通訊處

青海電視臺社教中心

 

題記

 

自二零零四年始  每值春末夏初時節

風吹草長  鶯吟燕舞  有吾輩同儕

未甘書卷銷永日  案牘送華年

以千里之行  于神州之巔  歷練其心志

而擷其于央視所見者  所聞者  所思者  所感者  所知者  所能者

加以切磋萃煉  雕飾琢磨

與夏都之同僚  或攝之  或書之  或言之  或行之

展才學  縱心性  傳為一時盛事

 

青海印象

 

 

雖長于西北,然未嘗西于蘭州,沒有感受過真正大漠孤煙,漫漫黃沙。

 

入臺後,于京聽聞入臺鍛鍊是在青海,於是興奮不已,攪動了心中那份情愫。再者有同行二十余人,定會是一段珍貴的回憶。

 

來青海時抱著看看雪域高原的念頭和滿腦的憧憬,仿佛是要重溫已遊者的回憶和時情時感。然而當真的眼前冒出一線碧藍,當地平線逐漸消失在遠處,天與地融為無邊無際的藍時,似乎應有的激動並沒有如期而來,倒是一路的興奮竟突然平靜下來。當一切出現在面前時,我有些惶恐了,難道即將經歷的會是如我期待一般麼?青海湖的湛藍,塔爾寺的輝煌,夜空中的燦爛銀河……這些都將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再説這裡的人,都説西北人豪爽,其實很大一部分歸功於環境,所以説環境造人,氣氛是最重要的,江南人也不會大吵大喊,這樣會驚動花草樹木、遊魚飛鳥。大漠中的人不會講吳儂軟語,因為這樣的話根本聽不到互相的談話。所以,來到了這裡,情感和習慣也就有了變化,漸漸融入了西部的粗獷。

 

工作之感

 

海德哥爾説:“我們選擇了一種生活,則蒙蔽了其他,這是人類共同的悲劇命運。”事實上,太多時候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往往游離在我們的生命體驗之外。而做節目這樣的體驗,就是一種熟知的而又從未體驗過的事情。

 

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文字和傳媒,總是幻想著能夠漫遊世界,作為一個睿智的記者,遊走在世界各國,在內戰,炮火,騷亂,災難中用筆和相機映照這些截然不同的生活;在慶典,峰會,狂歡,抑或是平靜的事件中記錄點滴的不同。

 

然而命運弄人,在理科的光環中長大的我,已經漸漸在方程和數字中間失去了很多的激情和體驗,離一個記者的夢想越來越遠。於是我就這樣走在自己平凡的人生路上,在數理化的世界享受寧靜和收穫的同時,偶爾會好奇的想著,那些截然不同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

 

而這次,我有了這樣的一個機會,能夠進入電視事業的第一線,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偶遇與交談,感慨與感動,歡笑和淚水中,間或,我能看到自己少年時代的理想。讓我明白,原來人生,可以是這樣的不同。

                          

邊關雄踞

 

 

陽光在幾座頹破的烽火臺閃過,它們黃色的身軀在烈日下發出眩目的光芒,自然生發出一種力量,逼迫人退回那風雲激蕩的舊時歲月……。嘉峪關,陽關,就雄踞于這樣的環境之中。經年的風沙不時地侵蝕著西北乾旱的黃土,在終年或晴空萬里或黃沙漫天的天空大幕下,演繹著真正的滄海桑田,忠實的守護著身後的萬里江山。

 

在這裡風的呼嘯刮破了大地的面孔,塑造出奇特的雅丹地貌。一塊塊如巨石般的黃土突兀地立於曠野之上,幾簇低矮的荊棘艱難地與自然和歷史作著不竭的抗爭。而嘉峪關的長城博物館更是形象的展示出這片土地承載的歷史,現在仍然對四個主題記憶猶新:縱橫萬里、雄峙千年,這裡記錄著長城的歷史滄桑;金戈鐵馬、邊塞烽煙,這裡曾經瀰漫多少硝煙號角;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充斥著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愴;北漠塵清、山河形勝,嘉峪關陽關屹立在邊陲之上。我想,對歷史的了解就是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推動,這,也許就是這些在風沙中屹立千年的邊關城塞想要對我們講述的。

 

 

大漠清泉

 

 

絲綢古道,本是一條塵砂滿天,灑滿綠洲的歷史文明之路。祖先遺留下的遺跡如同一串斷線珍珠,散落在大漠戈壁之上。雖經歲月磨洗,卻依然閃爍著迷人的光芒。雪山腳下,陽光淋落,一條公路筆直向前,掩蓋了昔日大漠中的串串足印,疾馳而過的車輛代替了駝隊,尖厲的喇叭聲掩蓋了過往那陣陣駝鈴聲。漫漫黃沙中,偶爾會有格外耀眼的綠色映入眼簾,那就是生命的綠洲。

 

這種感覺,尤其在透過寂寞的戈壁灘,翻過五彩的鳴沙山,一排鬱鬱蔥蔥的蘆葦呈現在眼前的時候尤其明顯。雖然先前早有耳聞月牙泉的故事,然而在仿佛海市蜃樓一般的月牙泉突然出現在毫無生命的沙山之後的那一瞬,給人的感覺還是震撼,這並不是什麼雄偉華麗的亭臺樓閣,也不是什麼一望無際的湖泊河流,就是一汪清水,一縷甘泉,靜靜地匯集成一片潭水,一片猶如空中彎月的倒影,依伴著古樸的青磚飛檐,講述著過往的滄桑。試想,在這樣的美景之中,在以天空明月相映的泉水邊,傍著駱駝以沙為枕,星光為被,聽著遠方時斷時續的駝鈴聲,透過混雜甘泉和蘆葦芬芳的泥土,夢回那過往的時光,笑看邊關逝者如斯,大漠流雲如瀑......是怎樣的一種心境?

 

莫高之魂

 

敦煌,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而真正讓它聞名世界的,是離它幾公里遠的莫高窟。然而在沿著冰涼的水泥棧道盤旋而上,人們匆匆來往于一個個陰暗的洞窟。

 

如流的人潮出出進進,很少有人靜下心來仔細看看這些文化的積澱,仿佛都是隨波逐流的來到這裡,走馬觀花地看看。當然,對於並不專業的人們來説,也許就是美麗的壁畫和宏偉的雕塑吸引眼球。反而是許多外國人尤其是日本人在很仔細地研究這些本應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很多我們的傳統文化也遭遇著這樣的命運,不能不説這是一種悲哀。導遊的聲音被淹沒在人群的嘈雜聲中,他的神情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場面。曾經以為,莫高窟的魅力會讓人心亂如麻,如癡如醉;曾經以為,每個到達莫高窟的人都會掩藏不住自己內心的狂喜,讓那種感情在莫高窟面前自然釋放。然而這次,我來到這裡,卻沒有那樣的激動,而是非常的平靜,在心靈的某種滿足之餘卻分明感受到了莫高窟的憂鬱,一種無以名之的憂鬱。它飽經風霜,憂鬱地注視著來往人群的一舉一動,在他們暗淡無神的目光中,在他們嬉笑兮兮的聲音中,在他們匆匆印下的腳痕中,莫高窟體會到了距離,仿佛在發出歷史的嘆息。

 

自元代末葉始,“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敦煌和莫高窟已經幾乎是塞外,被放在人們的視野之外,一千多年的絲路重鎮被無情的風沙無情的歷史覆蓋了,莫高窟鮮活的生命力從此不再氤氳流動。然而到了近代,自從藏經洞的發現,使它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在它蘊含的不只是簡單的歷史藝術,而是更多文字資料面前,敦煌學成為一個熱門的學科。然而,藏經洞幾萬冊文書尤其是眾多精品流失海外,不能不説是最大的遺憾。留下的也都是殘缺不全或者保護不週而大多而毀壞。無法形容心中的複雜情感,我們祖先的眾多遺産毀壞在近現代人手中,我們對於祖先遺物的保護甚至不如外國人。最讓人憤慨的是所謂的藝術家張大千在臨摹壁畫後竟然將許多文化瑰寶悉數破壞一空,不禁讓人思考,什麼是藝術家,什麼是大師,我只肯定,張大千不是大師,至少,他不是一個懂得尊重歷史和文化的人。

 

歷史總是先封閉自己的過去,然後再把它漸漸遺忘。我們不曾忘記莫高窟,然而我們無法回到從前,無法跨過流動的時間之河,融入莫高窟所釀造的古代文明之中。我們只能遠隔時間之河回眸遠望,或者步入莫高的洞窟中做一個現代過客,聞聞歷史的味道,聽聽斧斤擊打山岩的聲音,看看每一筆華彩的痕跡,然後對著洞中墻上的佛國仙境匆匆地望上一眼,把心中若有若無的理想化為前世的繽紛色彩與美妙形象,然後重新揉入塵世之中,繼續書寫自己的歷史。我只記得,在美麗的九色鹿本生故事中,在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前,在西王母的壁畫前,在眾多佛的空間中,我迷失了時間,忘卻了移動腳步……

 

夜宿酒泉

 

風息,沉醉的晚春之夜。霍去病倒禦酒于金泉,與將士共飲。那日,酒泉得名,這夜,我枕著秦時明月漢時關久久不能入眠。

 

穿過窗子映在我臉上,午夜氣味的清淡月光。

 

回憶再次翻滾,如落塵被風吹起,在空氣裏飛舞,回憶,格外清新,流年不計……

 

如今這一日,被高山闊谷分割,被雄關狂沙遮掩,覆蓋我所有的記憶,閉上眼,直斥心底。

 

行走和聆聽裏虛構美麗,路途中凝視窗外的光陰,體會夜的悲涼和靜謐。夜聲,是歲月與靈魂的對話,不是耳朵能聽見,只有山靜聆。

 

風起,蒼茫間古風卷著落花流水而去。

 

絲路隨感

 

顛簸中眾人閃亮的眼睛,在城市的喧囂中黯淡經年之後惘然的狂放。

 

車飛馳,風沙中一簇簇荒草飛過,腦海裏卻閃過一桿桿孤零零的路燈。

 

這個地方叫絲路,那個地方叫北京。

 

我來這裡,赴這個千年的約會,記憶裏卻殘留城市的燈火。

 

用終生期望著,這些片刻能成一生。然而身處其中卻發現,我依戀的,不僅僅是亙古不變的歷史長歌,還有那早已習慣的高樓明燈,我只是匆匆經過,奢求一行成就一生的追憶,人就是這樣矛盾。

 

但,我願漫漫等待再一次這樣的體驗,無論在雪域之巔,藍天碧海,江南水鄉還是身處於這樣的荒涼……

 

嚮往一個地方,那麼走向這個地方的路上總是出人意料的充滿驚喜,所以,不必尋求去得到完整的體驗,走在路上的人永遠只見半邊。

 

珍惜的是未曾過去的,隨著這些正在進行的事情慢慢前行,我看到一半,另一半,在時間的背後衝我微笑。

 

模糊,含蓄,遙遠而靠近,似是而非,恰是夢境。

 

    眾皆酣睡,陽光,灑了一地,我們在路上……

 

後記:

 

三言兩語,怎可盡述兩月之點滴,此處提筆彼時已忘。然而在腦海中,一幕幕瞬間成永恒。不連貫的記憶串成一個個的斷章,卻已發現,無法如影隨形的,卻是感動。然而這又何妨,人生,就在於體會過往和正在經歷的種種。而青海歲月,就是這樣一種永難磨滅的記憶……

 

 

責編:張曦健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