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三門峽大壩風景區

 

CCTV.com  2009年08月16日 23:0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三門峽旅遊網  

    國家3A級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部,距市區14公里,從市區乘旅遊專線車可達。是一處依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而建成的風景名勝和人造景觀相結合的水庫觀光遊憩類人文景觀。其中,三門峽大壩是建國後我國在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它是響應毛主席的“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而于1957年4月開工興建,1960年10月主體工程完工。

    這裡峽谷險峻、景色秀美,兩側的山體蜿蜒起伏。景區內的主要景觀有:黃河展覽館、大禹公園、中流砥柱、張公島、梳妝檯、水晶宮、煉丹爐、黃河古棧道等。三門峽大壩建成後,由於水位隨季節不同發生的變化,庫區內形成了大片的濕地。春秋兩季庫區水面碧波盪漾,盡觀出一派江南水鄉的溫柔,大壩泄洪時期濁浪滔天、一瀉千里呈現出黃河奔騰咆哮、桀驁不馴的本色。而且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的二月,由西伯利亞飛來大批的白天鵝在三門峽水庫越冬,白天鵝嬉戲于藍天碧水之間,給庫區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三門峽市因此被譽為“白天鵝之城”。

    三門峽大壩,控制流域面積68.84萬平方公里,佔全河流域面積的91.5%。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06米,長 713.2米,總裝機容量41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為11億千瓦時。大壩建成後,在黃河防洪、防淩、灌溉、發電、供水和減少泥沙淤積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和效益。

    中流砥柱,屹立在三門峽大壩下方激流之中。自古以來就被世人傳頌被譽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中流砥柱石。相傳這塊石頭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河石柱。古時的三門峽谷,石島、暗礁犬牙錯落;懸崖絕壁,森然聳立。過往的船工們要想將船順利撐過三門峽谷,必須要在船過三門時朝砥柱石直駛過去,在船與石幾乎將要相撞的一剎那間,石前的回水就會將船輕輕撥劃,從而使船工們獲得九死一生的成功。中流砥柱石作為黃河上的一大奇觀,千百年來,無論是遭遇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經受驚濤駭浪的沖刷,砥柱石都巍然屹立在這裡,水漲它也漲,永遠淹不沒衝不垮。歷史上無數的文人學士,對它推崇備至,併為它吟詩作畫。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對這裡的雄偉壯觀讚嘆不已,尤其仰慕大禹治水,劍劈三門的豐功偉績,欣然令筆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命大臣魏徵勒于砥柱之陰。

    張公島和煉丹爐,位於三門峽大壩下游靠近右岸的人門河口處。它們的名字來源於傳説故事。相傳古代有個姓張的艄公,經常目睹三門峽谷因水道險惡,浪激波涌而船翻人溺的慘狀,就決定在島上結廬為庵,義務為來往船隻導航。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老人,就將該島起名叫張公島。在張公島上,有一個形狀像香爐的岩石,在岩石上有一個凹下去的圓坑,很像是盛放鐵鍋的灶口,據流傳它就是仙人老子煉丹時用的“煉丹爐”,並由此引出了“老子煉丹”、“老子造橋”、“老君削石”、“神火煉山”等神話故事。至今當地百姓還流傳著“正月二十三,老君煉仙丹,家家貼金牛,四季保平安”的民謠。

責編:韓淩默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