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後各地爆發“用工荒”,已經成為近年來的規律,而今年的節後用工荒也如期到來。全國外出務工農民工最初只有3000多萬人,2013年已經增加到了1.6億多人,但是企業招工卻越來越難。這是為什麼呢?求職的人都到哪去了呢? 中央電視臺七套聚焦三農欄目用一週的時間,持續關注節後用工荒現象。
內容概要: 繼續關注節後用工荒的現象,其實關於技術型和管理型人才缺失的現狀,不僅僅出現在一些科技、服裝等企業,涉農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海南技術和管理人才缺失,已經成為一些現代化農業企業發展的瓶頸,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內容概要: 今年節後的用工市場,有一個詞特別流行,叫做“裸辭”,指的是一些企業年後如期開工,卻突然發現很多工人都不來了;而在這股春節後出現的離職潮中,90後辭工的現象尤為突出,有些人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年輕人浮躁挑剔才會頻繁跳槽。那麼,真實情況到底是這樣嗎?
內容概要: 説起眼下企業招不到人,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新生代農民工在勞動薪酬、工作條件、社會保障等方面,要求更高了。但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一批在城市打拼多年的農民工,最終選擇了返回家鄉生活,而不再出門務工。那麼,導致他們放棄城市、返鄉留守的原因是什麼呢?
內容概要: 近幾年,在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屢屢碰到招工難的問題。今年也不例外,招工依舊是難,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工人最難招呢?幾天前,記者在廣東省東莞市跟隨兩位企業的招工負責人,記錄了他們招工的經歷,希望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內容概要: 家門口企業為何留人難近幾年,招工難逐漸由東南沿海發達城市向內地城市蔓延,一些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也出現了招工難現象。安徽省阜陽市是我國五大勞務輸出地之一,今年也遭遇了招工難的困擾,為何一個勞務輸出地會招不來工人,企業面對此局面又會如何變招,正在求職的農民工們又有哪些需要呢,讓我們一起去阜陽看一看。
內容概要: 電商用工出現緊缺,是織裏鎮今年節後用工出現的新現象,我們知道電商也就是電子商務,那麼,它有哪些工種?電商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為什麼會出現電商緊缺呢?為什麼今年織裏鎮的電商人才會受到如此親睞呢?
農業企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龍頭,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技術和産品,技術和産品靠人才,培養和使用好農業技術人才,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一步好棋、活棋。 2011年10月,國家公佈了《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實施方案》,支持現代農業人才培養。現在看來,這個方案的投入力度和覆蓋的範圍都不夠,我們有必要增加對農業技術人員的經濟扶持力度,在政策上保證農業技術人員待遇普遍不低於其他産業,最好高於其他産業。留住人才,農業才能留住活力,留住人才,農業才可能“龍抬頭”。
民工短缺會增加中國製造成本,削弱一些産業的競爭優勢,但同時,民工荒也是城鄉差距相對縮小的標誌,它説明農民工在工資待遇等方面也有了討價還價的要求和底氣。 90後農民工裸辭的背後,是新一代農民對自己的人生能夠提出自己的規劃,這是中國的一種進步。
農民外出打工,主要是為了掙錢。但是來回路費、在城裏的生活費用,往往讓他們掙的那點工錢大打折扣,這是看得見的成本,看不見的成本包括留守老人缺乏照顧、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等等。這筆投入産出賬農民工自己很清楚,其他人卻不見得明白。 在農民工付出的成本中有很多實際上是為社會制度缺失買單,孩子不能在城裏上學,就得多掏學費;沒有醫保,在城裏看病就成問題;農村沒有完善的社保醫療,他們就得不停地回鄉照顧老人。要想讓更多的農民繼續外出打工,就得補齊這些制度的缺失,用減少農民工負擔來增加農民工的收益。
技術工人難招和農民工本身的教育環境有關,也和我們長期的經濟發展模式、教育觀唸有關。 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教育模式必須同步轉型,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同時,教育也要把重點放在將廉價勞動力培養成高價值、高素質的人才資源上,只有這樣,技工招工難才有望緩解,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才會有強勁的動力
現在中西部地區的不少企業是東部地區轉移出來的落後産能,加上産業鏈不完備、投資環境不夠理想,企業沒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不可能給農民工提供足夠有吸引力的工資和工作環境。這也是阜陽當地企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夠大,也留不住農民工的主要原因。 要想把農民工留在家鄉上班,中西部企業也必須實現經濟轉型,要立足後發優勢,瞄準有市場前景的産業,目前勞務輸出重地的民工荒實際上是産業落後荒,是産業轉型荒。
電商崗位一個月五六千塊的收入不算低,但還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實際上是一種人才結構性短缺。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有的活找不到人,有的人找不到活。 活兒不錯卻找不到人,這説明人才培養機制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這種民工荒實際上是人才培養“荒”。其實,很多民工根本對得不到什麼像樣培訓的機會,對那些專業技能要求高的職業,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許多新職位來自像電商行業這樣的新興産業,要讓農民工得到這些崗位,我們有必要緊密跟蹤市場需求發展的趨勢,建立各種形式的人才培訓機制,讓民工隨時可以為專業能力“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