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時間: | 周一至周五 |
上午09:00-11:30 | |
下午13:30-15:30 | |
獨播頻道: | CCTV-2 |
如果説用一個詞精闢總結5月份以來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的形勢,最恰當的一個詞就是不確定性,國內方面,對於經濟是否放緩以及如何看待經濟放緩的爭論,對於未來通脹形勢的判斷,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尤其是近期的電荒和乾旱,又給經濟增長與通脹形勢平添了幾分不確定因素。在A股市場方面,對於經濟放緩以及通脹的擔憂,導致了大盤指數的破位下行,目前機構普遍認為,中期A股能否見底並啟動新一輪行情的關鍵,在於通脹何時見頂回落以及貨幣政策轉向的時間表,而這同樣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而在國際方面,不確定性體現在大宗商品在經歷了階段性調整之後,牛市還能不能延續,其背後主要的決定因素包括美聯儲6月份二次量化寬鬆到期後的的貨幣政策走向,以及歐債危機的演進,這些因素也都蘊含了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有了不確定性,也就有了論戰的基礎和由頭。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今年三月的兩會,都把控制物價總水平寫進了政府今年工作的主要任務。然而,行至年中,一方面在持續偏緊的貨幣政策背景下,CPI上漲的趨勢卻並沒有改變,更在5月創出了年內新高,豬肉上漲,天災不斷,更進一步加大通脹的上行預期。另一方面,隨着市場流動性的收緊,銀行缺錢,中小企業缺點的報道層出不窮,實體經濟增速也出現了逐月下滑,無論是PMI指數還是月度工業增加值,二季度以來均在逐月回落,宏觀經濟未來運行的不確定性逐漸加強。
那麼,站在目前的時點,應當如何看待經濟增速放緩,目前的貨幣政策是否會導致宏觀經濟硬着陸?此外,對於變化因素更加複雜的通脹預期,在下半年又將如何變化?
財經風雲起,論劍定乾坤, A股市場篇7月5日亮劍財經頻道。上半年A股市場在通脹高企、經濟增速減緩以及歐債危機等內憂外困中,上演過山車行情,並在近期迭創新低後,反復震蕩,似乎籠罩在A股市場之上的陰霾始終揮之不去。與此同時,大批外行近期又唱空A股市場,國內多數券商又一致認為8月份將是A股市場熊牛轉換的月份。盛夏之時,來自中金、瑞銀、銀河、博時四大機構的策略專家把脈市場、激烈交鋒,敬請關注!
辨題1:大宗商品:中期調整還是牛市持續?
自5月初以來,以原油、黃金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連續的暴跌,當時許多投資者的判斷是大宗商品價格即將步入中期調整,但是從近期的情況看,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上出現了低位震蕩,不同品種之間則出現了走勢分化,與此同時,高盛等國際投行還上調了原油目標位。那麼從未來看,大宗商品是以中期調整為主,還是將延續牛市?決定大宗商品價格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經濟的復蘇,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歐債危機的擴散等,將出現何種變化?
辨題2:大宗商品:誰將獨佔牛頭?
大宗商品主要品種,似乎都能找到看好的理由,比如黃金受益於全球通脹與貨幣貶值以及發達經濟體債務危機下的市場避險需求,原油和基本金屬受益於實體經濟復蘇與資源日益減少,農産品受益於全球可耕地的日趨減少以及新興經濟體日益增長的需求,那麼未來,在大宗商品內部,包括原油、貴金屬、基本金屬和農産品,哪個品種更值得看好?誰將在大宗商品中獨佔牛頭?
第四集:“錢流”篇
辨題1:“錢流”如“洪流”?
據統計,截至 2011 年3 月份,中國的廣義貨幣M2 已經達到75.8 萬億人民幣,折合美元約為11.55 億美元,而美國的同期的M2 為8.98 萬億美元,日本為786.6萬億日元(折合美元約為9.63 萬億), 這意味着中國 M2 已經遠超過了美國與日本。顯然,中國遠超美國的貨幣總量與中國的經濟總量只有美國 1/3 左右相比,有點不太對稱。從去年中期以來,國內就出現了“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軍”,一直到出現食品價格的全面上漲以及整體通脹的上升,而與此同時,國內還伴隨着高端藝術品、古玩收藏、珠寶和貴金屬價格的飛漲。所有這些價格的飛漲,其背後都有貨幣因素的推動,都可以歸結為大量的貨幣超發,導致“錢流”如洪流,蔓延到哪,就引發資産泡沫以及通脹。此外,央行4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當月住戶存款凈減少4678億元,表明儲蓄這只“籠中虎”又開始出籠,未來的流動性過剩壓力依然嚴峻。
但是另一方面,貨幣環境看似寬鬆,但是隨着貨幣政策不斷緊縮,我們也觀察到,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困境,一些企業甚至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股市也因為資金面收緊而出現大幅調整。市場中開始出現“警惕貨幣政策超調”的聲音。
那麼,目前的貨幣環境是緊是松?在目前的貨幣環境下,實體經濟和資産市場的不同領域,為何出現了不同的反應?
辨題2:貨幣“洪流”如何治理?
為了控制通脹,為了控制貨幣供應,央行已經多次上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那麼面對當前的貨幣“洪流”和通脹形勢,貨幣政策如何來應對,是否需要進一步收緊?從去年以來,央行更多的傾向於運用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數量型工具,那麼下一步,是繼續大量運用數量型工具還是轉向以利率和匯率政策為主導?除了貨幣政策之外,目前的貨幣“洪流”還更多地體現出一種“結構性”困境,那麼是否需要一些其他的配套政策進行治理?
一、緩急之辯:貨幣政策緊縮背景下,是否推國際板好時機?資本市場重在解決本土公司融資問題,相比新三板,國際板更急嗎?A股市場低迷,從穩定市場出發,現在是否好時機?
二、衝擊之辯
A股大跌,與國際板推出預期是否有關? 國際板若以人民幣計價,是否意味着與A股爭資金? 為何不直接改造B股?用美元交易?
國際板推出,會否拉平國內外的估值水平?
國際行業巨頭來華上市是否將對中國同行造成擠出效應?
外國企業上國際板是否有圈錢的嫌疑?並帶來資金面的衝擊?
人民幣國際化是國際板用人民幣交易的目的嗎?
三、監管之辯
當前的監管能力是否能應對國際板推出?
如何監管海外公司?
外企在本國“規範優勢”在中國會不會走樣?
外國企業真能給中國企業帶來好榜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