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雕塑家吳為山:重在塑人

發佈時間:2013年09月06日 17:3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提起吳為山,兩個關鍵詞不可或缺:時代造像者、寫意雕塑。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經濟開始快速發展,在那個“公司比廁所多”的時期,吳為山就認準應該樹立中國精神文化的豐碑。他的文化名人雕塑從那時開始,沒有時代之分,而是直現中國歷史文化的承載者:孔子、老子、魯迅、齊白石、徐悲鴻、楊振寧等等都成為他手底下的雕塑作品。至今,吳為山總是因為做了五百多件歷史文化名人雕塑而備受矚目,被稱為“時代造像者”。

       而在雕塑語言方面,2002年吳為山在廈門舉行的第八屆中國雕塑論壇上提出了“寫意雕塑”的概念。作為一種文化主張的探索,他提出和踐行的“寫意雕塑”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方式,還是一種結合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和美學觀的文化形態,也是一種通過創新藝術形式而弘揚中國文化精神的行動。

       回觀吳為山雕塑創作的歷程,如他所説,他要表現的寫意本身,在本質上與他選擇的中國文化名人的精神十分契合。

       重在塑“人”

       對人物雕塑的選擇,似乎是雕塑藝術家的共舉。但説到吳為山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對文化名人的選擇,其實不能不提及他世代書香的出身。儘管出身江蘇小城,但父親吳耀先是國學研究員,酷愛書畫,擅長詩詞,其祖輩上甚至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大師高二適先生。吳為山從小學習中國古典文化,17歲得到泥塑家王木東的指點。耳濡目染的熏陶堅定了後來吳為山塑造中國文化精髓的內在意識。

       所以在學習、研究了東西方雕塑後,吳為山認為應該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而不是一味跟著西方走。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吳為山選擇了文化名人作為雕塑對象,“中國需要經濟發展,但是沒有文化精神作支撐,一切都像是泡沫,所以在那個時期,我覺得應該樹立文化的豐碑。”早期,寫意雕塑的概念在吳為山的腦海中尚未成形,他在那個時期做的作品更偏重於塑人。

       其實在雕塑文化名人的同時,吳為山還做了大量的普通人雕塑,如《睡童》、《小小少年》、《母與子》、《中國少女》等,無論是文化名人,還是普通人,真----是從吳為山的作品中自然流露的共性。用吳為山的話説,是他追尋的人性。

       細看吳為山的每一尊雕塑,都可以看出不同人物身上完全不一樣的性格和情緒。吳為山説:“我發現普通人和文化名人身上的共同之處就是偉大的人性,而這裡面,往往最普通的百姓身上散發的光芒是最突出的。在雕塑文化名人時,他們的人性容易被所承載的厚重的歷史文化所掩蓋,所以我就開始做老人、兒童和婦女。”

       從創作過程和雕塑語言來説,對普通百姓的雕塑更加自由,也更能滿足吳為山對寫意的追求。眼睛或鼻子作者可以手下隨性的一抹代過,更重要的是從整體來抓感覺。“普通人物的情感更細膩,更平實,我更容易接近,更容易用寫意的手法來表現。文化名人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他們身上自然帶著文化的意象,做他們的時候可以把文化的寫意突出,比如做李白、杜甫,就要把"詩性"做出來,做孔子、老子,就要把哲學思想做出來。”這跟吳為山要表達的寫意本身自然是契合的,都是一種他所主張的文化精神。文化名人和普通人物,互補,也是互動。

       其實在吳為山身上,還有很多的結合與互補。他國學功底深厚,出身書香門第,又遊學海外,作品中將西方古典的寫實傳統與中國的寫意傳統甚至與西方二十世紀的抽象主義相結合,這種種的結合互為補充,讓吳為山的作品更具張力。

熱詞:

  • 雕塑家
  • 吳為山
  • 雕塑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