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美術臺 > 畫廊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王藝談書法

 

CCTV.com  2010年06月04日 16:43  進入美術論壇  來源:CNTV.CN  
[內容速覽]  書法現在所謂傳統派別的人,要完全恢復到二王時期,二王時期就是頂峰嗎?有的人認為永遠也達不到二王時期了,實際上現在也不能這麼去説,因為二王畢竟已經固定在那了。

    點擊進入>>書法家王藝個人簡介

    書法現在所謂傳統派別的人,要完全恢復到二王時期,二王時期就是頂峰嗎?有的人認為永遠也達不到二王時期了,實際上現在也不能這麼去説,因為二王畢竟已經固定在那了。

    其實就是沒有用動態的眼光看待歷史,歷史也是可以解讀的,歷史是一種現實,我們去讀歷史,每個人都是在今天所處的社會環境,他的經驗判斷去重新解讀歷史,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是每個人心中的歷史。十個人讀歷史,讀出來是不一樣的。

    回過頭來看書法也是一樣的,二王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相當高的頂峰,沒有人突破,這確實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但對書法來講,並不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為什麼説在歷史長河裏就沒有人能突破他們,其他的任何事物是在跳躍式前進,為何書法就固定在那就別前進了,或者説就明確一個説法,這代人或下代人,或十代人永遠超越不了前人,這種歷史,這種現實對後來者來講,是一個很困惑的事情,為什麼一開始就界定了,大家都超越不過去,但實際上歷史是怎麼推動的,歷史往往是在很多人難以想象的空間,難以想象的時間,難以想象的地點,發生了變革。要發揮想象力。這種變革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最後這種變革就形成了。那你怎麼就能預見到一定不會出現這麼一個人,這麼一批人來推動書法的發展。我覺得如果有人超越,那是值得慶倖的事情。

    但我想永遠不會是現在出一個人,大家都認為他超越了二王,一定是從歷史,若干年以後,再往前看的時候,某一個人,某一個流派,接近或者是能夠超越二王。不管是書法歷史長河裏,哪一些有影響力的書法家,只要他們被超越,就是一種進步。被超越的,如果有人能超越他們,這對書法史來講,是一個進步,但是對二王和顏真卿,並沒有影響,他們的偉大地位並沒有人撼動,並不是説超越了他們,就是否定了他們。

    超越其實是一種建立在新的基礎上的東西,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如果説我們一定要回到傳統,因為我們不可能超越二王,不可能超越那些輝煌年代的人,那我們就算了,永遠不要去創新,永遠不可能有創新。

    高爾夫裏有一個很好的説法,要推球入洞,職業的是要推過球洞六英寸,只有把球推過去,才有可能入洞。如果推不到,根本就不可能入洞。同樣對書法來講,前人已經超越不過去了,等於就是説我們不要超越過去,那還玩什麼。
    所以需要設立一個臨界點,我們在臨界點之內運作。

    現在還是應該承認二王的書法,承認前人的書法,他的歷史地位,歷史影響和作品都是很優秀的,但我們起碼有這種想象力,我們要做各種的探索,起碼有這種勇氣去超越。

    作為一個書法家,自信來自於哪,來自於探索過程中的勇氣,來自於探索過程中被大家認可的態度,如果説探索大家一直在罵,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講,可能很多人都被罵回去了。書法本身就是充滿了變革的藝術形式,怎麼能不讓他變革呢。

    書法現在最大的困惑是,我們每個人都把它作為一門藝術,但是心理上又不希望它變革。他的內在含義,它有沒有傳達一個書寫者內心的追求,內心對書法變革的嚮往,這種嚮往當時不被人接受,今後能不能被人接受,他在整個書法史上會不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力,不管這個影響力是好還是壞。

    其實我們現在不應該要求所有的書法在書法史上都能留下地位,因為在書法演變的過程中,不斷有被淘汰的,被淘汰其中有好有壞,當然淘汰的東西應該是對書法,整個傳統的東西,概念的東西有些突破,以致于不能被接受,不能被短時接受,也不能被長時間接受,那可能就被淘汰掉了。

    這種淘汰一定要很明白,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裏,有很多東西是逆淘汰的,好的東西被淘汰掉了,這也有可能。所以回過頭看梵高他們這些偉大的藝術家,也都是回過頭才發現的。當時在那個環境裏也沒有引起很大的轟動,但是後來人們逐步發現他的藝術很偉大,影響力非常好,他的變革,他的創新引起西方美術史上巨大的震動。

    如果説不用軟筆書寫就不算書法,那麼油畫筆算不算軟筆,怎麼來界定,其實挺複雜的。

    過去是純文字表達形式,後來逐步進行分離,一部分作文字的表達形式,一部分變成一個藝術形態,現在逐步從文字表達形式基本上歸入純粹的藝術形態了。怎麼不要求他創新呢,怎麼限制他創新呢?如果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創新,就不叫藝術,如果一門藝術經過若干年都不創新,就死掉了,就變成一種匠。工匠的培養不是一種藝術形式,它是傳統手工藝的傳承,書法是不是作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呢,我覺得不應該是。

    對於中國書法來講,每一次地震都是因為創新引起的,但是創新完了後,有的人可能成功了,對書法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也有人是不成功的,不成功被淘汰掉,這是很正常的,但是也有從書法的變革創新和對書法史的發展貢獻來講,起了很好的作用,是成功的,但是是靠後人或者説過了很多年才逐步認識到。但是也有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發現他的價值所在,也沒有發現他的情緒所在,也沒有發現他真正的含義在哪,説不定過了若干年以後,大家又回過頭,某一個人,某一個流派當時那個書法簡直不得了,重新得到重視。

    為什麼我一直在説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偉大而憂傷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裏親歷了這個過程,在這之前很多有想法的人,很多有創新的人,很多有很好作品的人,作品留不下來。因為他沒有影響力,因為他沒有一定的市場空間,沒有地位,所以儘管他寫得很好,很創新,本來可以幾十年,幾百年以後,大家有可能重新發現他的,但是作品沒有了,現在就不一樣了,可以用各種形式保留下來,留待以後大家評説。這個有意思,一定要用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書法。
書法如果兩大功能的一項在發揮作用的話,也就是説書寫和文字傳達的形式還在體現,那相當一部分人是作為匠人,字寫得很好看,大家都讀得懂,這是一個功能。另外一部分人作為藝術形式來表現的話,這批人就大膽去創新,沒有他們的創新,那永遠都是匠人。這門藝術形式就走向滅亡。

    從整個書法史來講,看完以後就會發現,完全否定傳統是絕不可能的,沒有文字的基礎哪來的書法,完全否定創新和變革的人,沒有創新和變革,就沒有書法的生命力了,一個東西如果沒有生命力,就是一個標本。

    從生物物種來講,某一個物種的活化石價值很高,我們可以研究它,保護它。和形態不一樣,書法如果變成化石的話,當然若干年以後一定變成化石了,但現在還是在活化石的階段,你為什麼不允許發展變化呢。

    通過一個概念展,讓大家關注這門藝術,關注這種文字的藝術化表達形式,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一直在説,寫得再壞再爛,他是在寫,總比不寫強。在寫就是在延續書法的生命力。如果不寫,就真成了化石,起碼現在不管怎麼樣,發生一些變革,有可能徹底脫離這個物種,從書法走向了繪畫,從書法走向了雕塑,或者走向了其他的一些東西,但不管怎麼樣,他是在延續,也是在傳承,傳承得可能變了點,變了點還是朝那條路往前走。所以我鼓勵大家寫,不管是誰,願意用軟筆,用毛筆書寫中國漢字,這就值得肯定。至於寫的,按照傳統的評價標準好,還是現代的評價標準好,這是另一個範疇的問題。

    我們的價值判斷和我們的審美發生變化,是不是在傳統和現代裏尋找到了一個最適合他的表達形式,最適合觀眾接受的形式,這個東西的探索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得到的,可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探索,成功者可能就三五個人,而且從其他的藝術形式來講,不管是傳統的藝術還是當代的藝術,一個再有名的藝術家也是各領風騷兩三年。
過去我們想象丁玲一本書影響了一代人,但是現在誰能説靠一本書就能把影響力打一輩子,或者説他靠一門藝術,一張畫可以奠定他在某個領域完整的學術地位,這個有點超越現實。
書法最浮躁的時期就是表現在一方面我們要求書法非常優美,非常傳統,另一方面又説寫得太爛,還不如不寫。其實很多人的書法變革是這樣的,有回歸的問題,不斷回歸,不斷創新,在創新過程中,增加了對筆墨紙硯,對材料的認識程度更熟練,更有效率的使用這些東西,更能夠充分體現這些材料的張力。所以這個時候,可能會發生變革,這個變革,有回歸的成分,也有往前走的部分,首先要承認這個探索,這個探索的過程是隨著這門藝術被重視的程度,如果大家都認為千萬別去玩書法,那麼這門藝術慢慢被大家關注的少了,願意使用和學習的少了。若干年後,不管從傳承和創新方面,還是欣賞來講,連欣賞的人也越來越少,那麼就變得越來越小眾化。小眾到一定程度就是圈子文化,就不能作為一個整體的全民的藝術形式。

    書法不管怎麼樣,在亞洲還是有筷子文化圈,韓國、日本、大陸、台灣還是有人願意欣賞的,台灣很多招牌還是用書法的形式在表現,但是北京奧運會以後一推廣,全是ppc材料,全是美術字,全是統一的,顏色、字體、形式,真正用書法形式表達的很少。這也預示著逐步退化。

    我覺得大的判斷還是這樣的,很悲觀的看待書法,但是也不能否認少數人會出來很精彩的東西,因為這批少數人他們佔有了極豐富的書法資料,這是任何時期,任何人無法比擬的。通過對內涵外延概念化的突破,把想象力發揮到極限了再拉回來,就會覺得很有意思。每次看車展的時候都很震撼,它就幾個基本的元素,但是同樣會帶來嶄新的感覺,全新的理念。

    歷史的去看問題,每個人的審美標準都是在變化的。第一點關於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和概念化的展覽是去創新,這個沒有矛盾,不要大家充分表達意見,書法的表達意見就是你來創新,我給你展覽的機會。因為現在大量的書法展覽和媒介,是由誰來控制著,這是有效資源。本來書法在媒體的關注裏,就是很小的一個形式,因為媒體要關注新聞,關注財經,關注社會問題,藝術只是其中的一項。在藝術裏,書法又只是其中的一項,所以這個注意力能夠被某一特定的人群,廣大的受眾接受,只有很小的空間了,在這個很小的空間裏,又被我們的學院派所影響和操控的,所以對創新的這批人來講,沒有更多的空間、時間去展示,那我們組織一次,讓書法創新的這種東西給大家看。
大熊貓現在叫瀕危動物,生存數量少,但它是存在的,書法也是這樣,如果説他在整個人群裏的比例逐漸在減少,那麼減少到一定程度,就叫瀕危狀態了。

    我們講的書法走向死亡,實際上和生物上講的一樣,慢慢影響力越來越少,變成了純粹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會有一個時間段,作為書寫、語言表達的一種形式,它肯定很快走向死亡,書寫這種藝術形式什麼時候走向死亡?
在書法問題上,永遠不要提萬歲萬萬歲,最後它會變成一種單純的藝術形式。單純的藝術形式就要和其他的藝術形式競爭,如果單純的藝術形式,書法的表現力,它的審美的內在的價值判斷的東西,如果連書寫都不書寫了,失去實用性了。作為一門藝術,它的受眾就會很小。

    書法更多的是人文精神的傳承,更多的展示了中國人對漢字的情結,融入了很多的民族情結,文化情結,漢字情結,甚至山水文化的情結,都在這裡面體現。如果説對這些的情結隨著全球化在減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對傳統的東西肯定不如上輩人內心的感受那麼豐富。

    手寫的和打的感受不一樣,手寫的更多賦予了人文精神的東西。打印出來的東西就是一個意思表達,文字的優美、表達形式的準確是另一回事。從純文字角度來講,沒有看一封手寫書信帶給人那麼多親切感和快感。打印的東西比手寫的看得清楚,但容易千人一面。這種統一的、無差異的形式缺乏親切感,缺乏現場感,缺乏審美過程中的一種節奏感,沒有節奏感,沒有被文字吸引、抓狂的感覺,書法的表達去哪了。

    看一幅書法,他本身在書寫的時候,有一種創造過程,表達自己感情的過程,然後在欣賞的時候,同樣是你能不能體會到書寫者感受?我覺得現代人很難了,一個是從節奏來講,京戲的受眾越來越少,是因為節奏,一個現代人花上兩三個小時,平均五分鐘才能聽完一句唱詞,rap可能兩分鐘一首歌都唱完了,把全部的意思都表達完了,京劇的信息量很小,儘管再優美對觀眾的吸引力還是越來越小。

    書法走向死亡和挽救書法的生命過程不矛盾,因為這門藝術光輝燦爛的過去和逐步走向衰亡的過程對比太強烈,給人內心的嘆息也是非常強烈的,那怎麼辦?

    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努力去延長這個過程,一是培養更多的受眾,在現實可能的情況下,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藝術,從事這門藝術,傳承這門藝術。二是讓他們了解、學習、使用、傳承,甚至是創新的過程中,儘量減少傳統東西的束縛,儘量提速。

    比如學習書法,過去我們得用十年、二十年來學,真正書法的老成,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往往到四五十歲以後,能不能提速一點,哪怕提速三五年,在書法教育的過程中。西方文字的書寫,可能三個月就能寫得很好。
漢字有沒有可能提速,如果有可能提速,那這種方式是什麼,把這些東西找出來的話,起碼能讓更多的人樂於接受這種形式。

     


 

責編:鄧莫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