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原標題:
9月11日開幕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入藏文物特展吸引大批觀眾前來參觀。圖中左起蓮蓋蟠螭紋壺(2件)可追溯至春秋晚期,于2015年徵集;嵌綠松石幾何勾連雲紋鈁出自戰國中期,于2012年徵集。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本報訊 (記者薛帥)9月1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新入藏文物特展揭幕。該展覽以文物徵集為主線,薈萃國博近年徵集的120余件(套)文物精品,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容器、書畫、佛造像及其他國寶文物。
展覽分5個主題單元,其中“宗邦重器”單元集中呈現了40余件國博近年徵集並首次公開面世的青銅容器;“文人翰墨”單元展出10余件宋代至近代的珍貴書畫;“出世神韻”單元通過42件佛教造像,讓觀眾零距離欣賞到漢傳與藏傳兩大佛教藝術流派瑰麗的造像藝術;“傳世良工”單元精選20余件(套)文物,包括瓷器、瑪瑙器、青銅器、金製品等;“國寶回歸”單元展示國博近年來從海外徵集的國之重器,向觀眾講述國寶如何流失海外並最終回歸祖國的故事。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表示,近10年來,在文化部、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的關心支持下,國家博物館通過積極努力,實現新入藏珍貴文物40多萬件。希望通過此展,在給廣大觀眾帶來藝術享受的同時,使公眾進一步了解文物徵集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據了解,國博藏品來源主要有國家調撥、社會捐贈、組織徵集、考古發掘等幾種途徑。國家大規模調撥奠定了其藏品基礎,海內外各界5000多人的捐贈為豐富館藏添磚加瓦,同時通過向國家財政申請重點文物徵集經費等方式,彌補館藏缺項,充實展覽陳列內容,已形成能夠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的藏品體系,收藏相關文物120余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