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3年11月08日 16:1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藝術報
唐代孫過庭的《書譜》,不僅是書法理論的重要文獻,亦是當代書法家臨帖取法的至愛。 |
臨摹古人的經典之作,從傳統碑帖中汲取精華,已然成為書家在書法之路上需要用一生來修煉的基本功,看似簡單的臨帖,實則其中奧秘甚多,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近日,記者就書法臨帖的相關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採訪了幾位著名書法家,從中不難發現真正的書法大家從不敢小覷臨帖的重要性。
臨帖取法乃書家共識
處於展覽時代大背景下的書法創作,不乏很多書家“不法古”而以當今流行時尚為追捧元素,追求形式美以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沒有了傳統書法的純粹與靜謐,多了些許浮躁與功利的氣息。難有大雅之美,也就少有大雅之作。而臨帖,如一座燈塔時時指引正確的航路,不僅可復歸傳統,從中感受古人經典之作的筆鋒筆勢、章法結構,還能從中磨練性情,讓心沉靜下來。“真正的書家,一定是有系統的臨帖經歷的,而沒有經過臨帖寫得一手好字的人,只能稱為‘善書者’”,中國書協副主席陳振濂這樣告訴記者。由此可見,臨帖取法,已然成為真正書家們的共識。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張榮慶説:“任何人拿起毛筆來都能寫字,關鍵是看你能不能寫好,這就要求臨帖,臨古人的經典好帖,通過臨帖學習古人技法,這是任何人想要學習書法最基本的入門手段。”而中國書協理事張公者更是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臨帖的重要性——“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個書法家都無法也不能離開臨帖這一過程”。“只有經過臨帖才有可能入門,入門後要實現和傳統持久深入地融通,臨帖是終身可靠的基本方式和途徑。”中國書協理事、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葉培貴將臨帖視為要跟隨書家一生的寶貴財富。明代大書法家王鐸更是以“一日臨書,一日應索請”為訓,堅持一日臨帖,一日為別人寫字,以此來保持自己對傳統書法的駕馭能力。可以説,古往今來臨帖幾乎成為真正書家們的共識,通過臨帖把基礎打牢固,才能求得變通,否則便是紙上談兵,無果而終。
選帖很重要
選擇什麼帖子來臨?書家們認為因人而異,可因愛好擇取,但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是應被遵循的。
首先書家一致認為,臨帖不能盲目亂臨,古代流傳下來的碑帖紛繁複雜,要臨優秀的、經典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碑帖。據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松統計,在全國首屆書法臨帖作品展中,行草部分臨帖來稿比較集中的法帖有:《蘭亭序》《書譜》《聖教序》《祭侄稿》《寒食帖》等,而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孫過庭的《書譜》二帖又是其中更為集中的,可見經典法帖還是最受書家的喜愛和追捧。此外,隸書中《張遷》《禮器》、歐顏柳趙的唐楷也是頗受書家青睞的臨帖經典。
“初學者儘量臨墨跡本,不推薦臨碑及刻帖。”張公者選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帖,也不全是墨跡本,比如王羲之的《十七帖》等。帖,是把墨跡經複製刻在木質等媒介上面,複製時失真一遍,拓的時候又失真一遍,這樣下來已經跟原來的墨跡本相差很遠了。”他強調還有些雖很經典,例如《張猛龍碑》這樣的名碑等,但如初學者要臨摹的話,也一定要在內行人的指導下,將碑刻還原為墨跡,正如啟功先生所説“透過刀鋒看筆鋒”。對於隸書來説,唐宋元明時期少見高手之作,到了清朝才有一些優秀作品問世。這種情況下,漢代是隸書的高峰,經典作品很多,但是由於多年風化腐蝕,即便是宋代、明代的拓片,也存在風化現象,這就要求在內行人的指導下進行臨摹,或者先臨摹一些清代隸書佳作,熟悉以後,再過渡到對漢碑的臨摹,切不可盲目地照“原樣”臨摹。
陳振濂將臨帖分為3個階段,且側重點不同。“對於臨帖的初學者,要以獲取基本技法和基本規則為目標,所以初學者要臨經典的、個性不要太強的法帖。對於已經掌握一定技法後的人來説,法帖便不再是描摹的對象,而相當於一個能觸發創作靈感的激發點,引發書家的創作慾望,使他不至於還跟在法帖後邊,亦步亦趨。這時候,在選帖上便可靈活應對,隨心所欲一些。對於有經驗的老書家來説,風韻神采和格調成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技法純熟的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選擇自己喜好的法帖來臨,都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學以致用最關鍵
缶翁吳昌碩所言“今人但奢摹古昔,古昔以上誰所宗?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一語破的,闡釋了書法臨帖的最終目的,即貫通古今、學以致用。臨摹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如何將臨摹過程中學到的技法、章法很好地運用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去,才是最終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些人臨帖臨摹得很好,但是自己創作的時候完全不能將臨帖時學到的技法運用其中,究其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其一,對所臨法帖的規律研究不夠;其二,臨帖方法不正確;其三,沒有真正理解臨帖的意義。
張榮慶回憶説:“我有一個朋友,説自己對臨《蘭亭序》上百遍,背臨也有幾百遍了,但是我從他的創作中絲毫看不到一點臨摹過《蘭亭序》的影子。”這就是沒有將臨摹與創作很好地結合起來。“臨摹要講究方法,你臨多少不重要,關鍵是看效果。”張榮慶告訴記者,“臨帖要入進去,還要能出來,學習古人用筆、用墨、章法等,然後還要能將所學很好地和自己日後的創作相結合,不能入進去出不來”。此外,張榮慶還告訴記者,學書法要多看名碑名帖,即孫過庭所謂的“察之者尚精”,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如姜夔所説:“夫臨摹之際,毫發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
“臨帖時,要有一個出發點,就一個字‘用’。如同一個足球運動員苦練各種球技,是要在未來的足球比賽中應對其他運動員一樣,臨帖不是臨著玩,而是要學以致用,跟自己日後的創作結合起來。”葉培貴認為,即便一個人在臨帖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也要經常回到經典中去與經典進行更深入的交流,這樣循環往復,才能真正悟到古人經典之作的精髓。
與今人頗多功利不同,對於古代書家來説,書法是其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因此,他們的書法文人氣息濃厚、純粹,讀之自在、觀來怡情,可以説是用了心的,臨古人之帖,不僅是對技法的臨摹,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對古人心性的體味與思考。書法臨帖,實現了對傳統的復歸,是對古老神聖的書法藝術新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