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以文明理想守望民間中國——2012年度中國民間文藝發展報告(摘編)

發佈時間:2013年04月17日 16:1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藝術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報告主持人:馮驥才 羅楊

       報告負責人:馮驥才 羅楊

       首席專家:潘魯生 趙屹

       撰稿:潘魯生 趙屹 付德雷 張傳壽 莫秀秀

       審閱:葉舒憲 喬曉光 劉錫誠 陶立璠 李耀宗  萬建中

2012年3月,中國民協組織全國專家在廣東召開全國古村落工作經驗交流會,共商古村落保護,並啟動“尋找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活動。圖為“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的林寨。淩麗 攝

       一、搶救保護——擎搶救大旗,建保護偉業

       自2001年以馮驥才為代表的一大批有識之士積極呼籲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遺産搶救保護以來,全國自上而下掀起了文化遺産保護的熱潮。經過10多年的努力,初步完成了我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産的全面普查,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完善了法律法規建設,逐步建立起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和組織機制,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産保護體系。

       1.完善法律法規建設,實現民間文藝保護有法可依

       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正式實施,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有效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彰顯了我國搶救民族民間文化遺産、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決心和努力。在《非遺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推進保護實施條例、行政規章及相關政策的醞釀與制定工作。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文化部、財政部出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4項行政規章。貴州、重慶、海南、湖北、山西5省市先後頒布了省級非遺保護條例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條例,全國其他地區部分縣市級地方政府也出臺非遺保護的相關法律條例。

       2.建立健全民間文藝組織管理機制,保障搶救保護工作紮實推進

       中國民協是我國非遺工作的先行者、倡導者和實踐者。中國民協自2003年啟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以來,設立了搶救工程全國工作委員會,各級民協也相應成立了工程領導小組及工程辦公室。這些機構的成立為民間文藝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組織基礎。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統一部署和共同努力下,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機構建設不斷完善,現已初步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工作機構系統,形成了以文化主管部門為主導,以中國民協系統為骨幹,其他部門積極配合,學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體和個人廣泛參與的格局。

       近年來,國家將非遺保護工作由文化部主管上升為國務院主導,同時由文化部&&,聯合其他部委設立中國非遺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非遺保護工作。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相繼成立了專門的非遺保護機構,如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等。截至2012年底,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已建立省級非遺保護中心,同時,北京、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廣東、貴州、雲南、新疆等部分省份文化主管部門也都設立了非遺處。

       3.初步形成民間文藝專家評議諮詢機制,推動保護決策科學化

       目前,我國民間文藝專家評議諮詢機構主要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評審委員會等形式存在。從民間文化遺産搶救保護行動的開展到各級非遺名錄的評定與代表性傳承人的命名,從民間文化遺産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到各種比賽活動獎項的公開評選,都經過各級專家評議及諮詢機構的學術論證和審定,不僅提高了非遺保護決策的質量,實現了決策的透明化與民主化,同時又使政府的決定符合非遺保護的根本宗旨,具有社會公信力。

       4.形成多元化保護方式,探索中國特色民間文藝保護道路

近年來,我國在非遺搶救性保護方面成績卓著。截至2012年6月,我國共收集珍貴非遺實物和資料29萬件,普查文字記錄20億字,拍攝圖片477萬張,普查資源總量近87萬項,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36項,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219項,省級非遺名錄項目8566項。

       近年來,全國圖書出版機構對非遺資料及傳承人口述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出版,初步形成對我國民間文藝專題化、多樣化的檔案記錄,成為民間文藝搶救性保護成果的重要成果。同時,我國積極開展民間文藝的分類管理和數據化存儲,民間文藝數據庫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由中國民協啟動的中國民間口頭文學遺産數字化工程2012年已完成過半,該工程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民間文學遺産保護成果為基礎開展數字化存儲,內容遍及全國2800個縣,總篇幅達10億字。

       近年來,我國的非遺博物館建設不斷完善,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地區已建立起非遺博物館,形成各類專題博物館、民俗館、傳習所並存的局面,成為開展非遺搶救性保護的必要場所。此外,社會公眾通過開展個人收藏或建立私人博物館等方式參與民間文藝的搶救與保護,民間保護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我國非遺整體性保護方式逐漸完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探索穩步推進,實現了非遺保護手段從單純的項目保護髮展為項目、傳承人及其所依存的生態環境的全面性保護的跨越。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相繼設立了15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部分省份相繼設立了一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此外,由文化部、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及地方各級政府、中國民協及相關社會團體等開展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間文藝之鄉”、“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活動對探索傳統村落的整體性保護也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我國非遺生産性保護成果豐碩。2012年1月31日,首批41個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文化部舉行,為我國開展非遺生産性保護樹立了典型。我國部分地方政府也積極命名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基地,探索地方非遺生産性保護方式和具體措施。

       5.推進民間文藝權益保護工作,維護民間文藝權利主體利益

       2012年,中國民協加大民間文藝權益保護宣傳力度,提高廣大民間文藝家、民間文藝工作者的權益保護意識,接待民間文藝諮詢,通過調解訴訟解決權益糾紛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積極籌備建立民間文藝家維權中心和民間文藝著作權協會,推動民間文藝著作權逐步向集體管理組織方向發展;舉辦“中國民間文藝權益保護高峰論壇”,研討民間文藝保護困局的破解之法。

       6.完善資金運作機制,為民間文藝保護打造堅強後盾

       在政府層面,伴隨著國家及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對非遺撥款幅度的提升,我國國家、省、市、縣四級專項資金配套體系正逐步形成。自2002年中央財政撥付非遺保護資金起,我國財政撥款數量逐年增加,2012年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6.6373億元,比2002年資金投入量增長600多倍,自2002年至2012年間中央財政共投入21.0249億元。全國各省(區、市)也將非遺保護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據統計,十餘年來,省級財政投入的非遺保護經費超過22億元。許多民間社團、基金會等團體機構及企業、個人也積極籌措資金,合理運作,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工作,成為我國非遺保護資金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