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李叔同的自畫像亮相(圖)

發佈時間:2013年03月01日 16:2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叔同先生的畫作《半裸女像》。

《李叔同自畫像》。

       今起,中央美院蛇年首場“大戲”——“芳草長亭:李叔同油畫珍品研究展”正式開啟。與以往不同,這次的主角只有區區兩幅油畫。不過,這可是目前比較確切的李叔同唯一兩件存世油畫的首次會師展出。

       兩件畫作距今均已超過百年。其中一件是2011年底才從央美美術館藏品庫“發現”的《半裸女像》,這幅畫作創作于1909年,此前的半個多世紀裏,一度被認為已散佚,如今已成央美美術館的鎮館之寶。另一件則是現藏于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李叔同自畫像》,這是李叔同1911年畢業前夕創作的留校作品,此次是第一次到中國展出。

       此外,本次展覽還展出了關於《半裸女像》的數份科學檢測報告以及由東京藝術大學提供的40件中國留日學生《自畫像》的高倣品、李叔同故居紀念館藏李叔同早期書信資料等歷史文獻。據悉,展覽將展至4月25日。

       李叔同存世油畫首合展

       央美美術館展廳裏,《半裸女像》與《李叔同自畫像》背靠背懸挂于同一展墻的兩面。經由近一年修復的《半裸女像》色澤靈動;《自畫像》以正面半身為中心構圖,右上角有畫家的姓氏“李”以及作畫時間“1911”的簽款。

       “作品少,讓展覽很難做,需要做的輔助工作太多。”央美美術館館長、本次展覽策展人王璜生介紹説,此次展覽早在一年前就開始策劃了。去年3月,央美藏品總登記號“2011-甲”的畫作被初步認定為李叔同的作品,也就是後來被確定為《半裸女像》的油畫。“當時就想策劃一個呈現李叔同早期藝術的展覽。”在王璜生看來,國內此前儘管偶有李叔同的展覽,但大多為其出家後的書法作品,其早期作品卻少有人關注。

       李叔同油畫的珍貴之處,在於其存世極少,比較可信的説法是僅存三幅。其中,除為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收藏的《李叔同自畫像》外,《半裸女像》是于去年被推定的第二幅作品,據傳還有一幅《花卉》流落于新加坡。“不過這件作品至今只有圖片,幾乎沒人見過真跡,其確切狀況也無人知曉。”王璜生説,自重新發現《半裸女像》後,央美美術館聯合一家考古研究所對其做了大量論證、研究、檢測與修復工作,同時從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借出了李叔同1911年創作留校的自畫像。

       “這樣就相當於集合了能找到的其所有油畫,便於人們熟悉其畫法與風格。”王璜生説,“《半裸女像》更偏寫實,而《自畫像》明顯受印象派影響。不過,它們共通點也不少,如筆觸靈動、色彩敏感等。”

       更為關鍵的是,這兩件作品還有助於國人了解中國近現代油畫史的開端。王璜生解釋説,儘管李鐵夫被認為是“中國油畫第一人”,比李叔同還要早二十年出國學習西洋畫,但其畫作保存不佳,存世作品繫上世紀40年代所作。

       技術檢測揭秘畫作真相

       在不少人印象裏,看一場展覽也就是賞析畫作內容、技法,無外乎再展示相關文獻資料,或是添加些多媒體呈現技術。然而,央美此次展覽卻又加入了新鮮元素——數份技術檢測報告。它們是對《半裸女像》的相關論證過程與研究成果,包括化學檢測、X射線掃描和電子顯微鏡發現等。“通過向公眾展示完整的論證過程,我們希望能提供一種研究、比對一幅畫的思維方法和模式。”王璜生説。

       原來,早在去年3月,央美美術館就《半裸女像》專門召開過專家研討會,邀來各方專家一辨真偽。畢竟,這幅油畫真跡從人們的視野裏消失近一個世紀,相關流轉記錄也中斷長達半個多世紀。據王璜生介紹,畫作係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後人所托,由著名作家葉聖陶捐贈給中央美院,不過當時登記的名稱為《裸女》。後來,幾經輾轉,登記簿作者一欄顯示為“佚名”,更為離譜的是,竟給歸類到一堆外國作品裏。此等情形下還能被發現,多少有些“碰運氣”。

       為了還作品以本來面目,王璜生形容為以“文理結合”的方式實行了全面論證。除比對最早發表在1920年《美育》雜誌上的圖像,還動用了多項科技檢測手段。經化學檢測,作品顏色層中所使用的主要油畫顏料十分“近代”,既有基於白鉛礦的底料涂層(鉛白)、硃砂顏料顆粒,還有大量群青顏料顆粒,化學成分不乏鉛、汞、鉻等重金屬,其中的祖母綠顏料在19世紀出現、20世紀初開始使用。而根據掃描電子顯微鏡檢測,此畫使用的是傳統的油性底料“白油漆作地”,也就是直接用鉛白油畫顏料厚涂一層,等乾燥後再開始上色。這一方法自上世紀後半葉已很少使用。

       此外,X光片中,畫面右半側區域出現了與肉眼所見完全不同的內容和構圖變化,即佔構圖更大面積的花束、玻璃瓶、下移的桌面和放置的書本。“X光顯示內容應為作者最初底稿,可以推定,畫作經過了作者較大修改。因此基本排除了其係臨摹的可能性。”本次展覽的策展助理李垚辰説。

       揭開一段留日畫家往事

       在王璜生看來,本次展覽還為國內藝術界掀開了早期留日畫家歷史的源頭。與《李叔同自畫像》相鄰的展墻上,貼著一張從東京藝術大學借來的歷屆留學生名錄表。從中不難發現,1905年,首次有中國學生進入該校西畫係,1906年,又有兩人入讀該係。“頭一年的那個學生名叫黃輔周,不過他只讀了不到三年就肄業了,次年的兩名學生,一個叫曾孝谷,另一個就是李叔同。”王璜生介紹説,要考察中國最早油畫留學生的歷史,就得以清末留學日本的李叔同為代表,他們比後來那批留法的美術生要早十多年。

       展廳特意展出一份重要的文獻資料——1906年10月4日刊登在日本《國民新聞》第五版一篇題為《清國人志於洋畫》的報道。這篇報道敘述了李叔同(當時名叫李哀、李岸)于1906年在日本留學生活的一個側面。“文中與美術史研究相關的學術信息並不多,參考價值也極為有限,但卻標誌著晚清時期海外對於中國留學生學習西方繪畫的一種關注。”王璜生説,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叔同初入學,即顯示出很高的繪畫天分。

       如果説央美美術館四層正在展出的“北平藝專精品展”,是牽出了一條赴法留學生經由法國美術學校所引入的繪畫傳統,那麼“芳草長亭”無疑是勾勒出一脈留日學生經由日本美術學校轉引的西洋畫法與畫風。展廳一隅,特意辟出一塊區域展示由東京藝術大學提供的40件中國留日學生《自畫像》的高倣品,它們是學生從該校畢業時留給學校最後的一份作業。最早的作于1911年,最晚的顯示為1946年,而且統一採用日本通用的12號風景型畫框規格(即高60.6cm,寬45.5cm),這些中國美術前輩的半身自畫像油畫,成為這段留學歷史的圖像見證。

熱詞:

  • 李叔同
  • 自畫像
  • 亮相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