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何多苓:我作品的主題一直都蘊含了自然的精神

發佈時間:2013年02月07日 15:2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藝術現場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何多苓

       記者:何老師今年在上海美術館和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士者如斯”個人展,其中有很多您以前的作品,對於展覽,您有何感受?

       何:其實很多作品畫完就拿去展覽了,我就再也沒看過了,甚至有的是幾十年前的作品。

       記者:再次看到多年前的作品,肯定有不同感受吧。

       何:嗯,有些覺得很好。其實我對過去的作品不是很迷戀,過去的就過去了,我喜歡站在一個不是我自己的角度,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來評價作品。

       記者:這個巡迴展,您覺得展覽的收穫在哪?

       何:展覽中間有一種存在感,同時也是回顧、梳理我過去到現在的繪畫發展,包括自己的得失。展覽對於觀眾來説,就可能會思考這個藝術家畫了30多年畫,是怎麼一步步走過來的,出現了什麼新的東西?今天為什麼變化?有何揚棄、繼承和發展。基本上通過這個展覽上能看的出來。

       記者:您在創作中比較注重人的精神性狀態把握,創作的初衷來自於那些方面?

       何:我的作品從八十年代到現在都是一個主題,就是你説的人的精神。把它擴大一點説就是自然的精神,是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因為人從屬於自然,我就比較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前我下鄉畫的作品基本以那裏為背景,畫的一些作品都是圍繞著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的,而不是民俗、民族的形象本身。我是利用他們作為一種符號存在及當時所處的自然環境裏畫出自然的精神、人文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以及他們相互間體現出的種種矛盾,再通過一種視覺語言來加以表達。包括現在的畫,雖然畫法變了,背景變了,人物也變了,但整個這種精神還是存在於我的畫面上的。我想從人的精神狀態擴大到整個自然界精神的對比,在我的畫面表現上始終算是一個核心吧。

       記者:聽説何老師您也在研究詩歌?

       何:不是研究,是很感興趣。八十年代我讀了很多詩歌,比如現代派詩歌、古典詩歌,基本上完成了一個閱讀量,把波德萊爾、藍波、魏爾倫到現在的後現代詩歌我都看了。我覺的對詩歌的閱讀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八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就是直接根據詩歌來畫的。雖然後來沒那麼做了,但我覺得詩歌對我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中國古典詩歌我也看得比較多,它們對我創作的影響是一直存在的,起到了一定作用。

       記者:您所有的作品好像都包含了“詩情畫意”。

       何:對,這個是擺脫不了的,可能跟我的個人性格、人生閱歷、藝術道路及對詩歌的閱讀等有關係。我把作品看做是一個畫面具有視覺張力,但畫面之外隱含著一種潛在的東西,比如某種詩意、某種文學性、某種人生暗示在裏面。另一點詩歌不像小説能準確的表達情感,它有一個晦澀的含義在裏面,而人們對這種含義的理解是多重的、多意的,任何一個觀眾都能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個人的結論。一個畫麵包含有故事,這個故事是不為人知的,可能連我自己都搞不清楚,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作品要有隱晦的東西,有故事和情節在裏面,它是一種不可言説的概念。而注重畫面之外的東西,這也是繪畫語言所能表現出來的最好的狀態。

       記者:何老師您每天的工作生活狀態是怎麼樣的?

       何:其實我的生活很單一,因為晚上睡覺很晚,所以一般上午睡懶覺,下午開始工作。我藍頂的工作室現在快成了公共空間了,每天來往的人很多,也習慣了這種在跟不同人接觸交流中自己畫畫。

       記者:會不會影響到您的創作狀態?

       何:當然會有些影響,不過它也分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其實有人跟我聊天的時候我畫畫還更緊一點,自己畫的時候,會經常停下來看很久。我如果不是在構思和起稿的階段,創作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工作流程,手像在自動畫一樣,就在畫的過程中成了習慣。所以這種干擾就不像你們寫文章那麼嚴重,寫東西是絕對不能被干擾的,而畫畫還行。反正我現在也習慣這種狀態了,否則就沒法畫畫了。

       記者:作為來成都最早的一批藝術家,您覺得成都現在的藝術狀態、氛圍怎麼樣?

       何:我覺得現在成都的藝術狀態越來越好了。因為畫家越來越多,這就説明成都的藝術生態意識非常好。現在以藍頂這個藝術基地為核心,很多年輕藝術家也都聚集到了這裡,也吸引了不少外地藝術家的到來。目前成都的學術氣氛和生活狀態恰到好處,它不像北京一樣那麼紛繁、壓力那麼大、那麼多人和那麼多展覽,成都一般都是週末才有展覽,平時大家都安心的工作、畫畫,週末再交流一下。

       成都對於青年藝術家來説,生活比較舒適,能待得住,生活比較隨性,而且人與人之間的干擾也比較少。大家和睦相處,競爭不那麼激烈,所以這個地方能夠聚集這麼多藝術家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記者:近幾年藝術市場的狀態不是很好,但也讓許多藝術家有了更多思考,你怎麼看這種情形?

       何:我覺得藝術家還是不能太浮躁,青年藝術家也需要時間沉下來思索一下。

       記者:從您的藝術經歷來看,對青年藝術家有哪些善意的忠告和建議?

       何:雖然我們經歷不一樣,但我們面臨的問題基本上還是一樣的。但現在青年藝術家面臨的問題要多一些,比如如何與畫廊和市場打交道等,這种經驗我們以前也沒有。但是我覺得作為藝術家,還是應該把生活單純化,堅持自己內心的東西,比如自己的藝術理念和藝術追求,還是要以自己為主。所以只有誠實的表現自己的內心和對藝術的看法,才能夠把自己的藝術價值呈現出來給大家看。這個是一目了然的事情,通過作品能看得出來。

       還有一點,研究潮流、關注潮流與跟隨潮流是兩個不同的層面,不要太跟風化,看到現在很熱門的東西就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一種潮流的出現有它一定的時代背景,不是在每個時代都適用的。現代的生活節奏這麼快,也許幾年內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年輕的時代還是要沉得住氣,潛心的去創作。大家都經歷過年輕的時代,實際上我們的藝術歲月都差不多,你可利用的也差不多,勤奮的工作,尊重自己內心的召喚,不要把自己隔絕起來,研究整個藝術潮流的變化,但是也不要盲目的跟隨,在這個紛繁的藝術世界裏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是很重要的。現在藝術流派那麼多,藝術上可選的路子已經很窄了,所以能尋找適合自己的一個路子這是每個藝術家都要面對的問題。這個也是每個藝術家經常要考慮的。

       記者:其實就是重在堅持自己。

       何:我覺得成都的藝術家他們都很勤奮,生活再艱苦他們也能把自己置於很專業的狀態。

       記者:我發現畫畫的時候,您很注重記者寫生的概念,寫生對於藝術家意味著什麼?

       何:我記者寫生畫了很多,但現在寫生很多年都沒人做了。大部分人都喜歡用照片,當然照片有它的好處,可以很冷靜的獨自思考,不受對象的干擾,照片也可以通過電腦處理,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更符合自己的意圖,這可能是最主要的方面。至於寫生,因為人類自從畫畫以來都是通過寫生來觀察和創作的,直到照相機的産生以後照片才被利用。實際上,寫生更符合人類本能的行為,用肉眼的觀察通過大腦的思考再用手錶現出來,這幾個過程是從古人到現代人所有能力中很可貴的一種技能,有興趣的就可以這樣做下去。我在寫生的時候,就像古人面對大自然一樣,很單純的把我看到的東西經過我的思考表達出來。這個跟照相機、電腦的流程又有不同,當然沒有它們準確,但更主觀一些,人的因素也更多一些,所以我覺得寫生這個技能不要丟掉,還是有用的。

       記者:最近看到一些藝術家對寫生又産生重新的思考,也算是個好事情了吧。

       何:現在大家都在考慮這些問題,我的學生俞佳今年在西安剛搞了一個個展,全部都是寫生的作品。現在大家都缺少寫生的概念,其實對於青年藝術家來講,剛開始的時候寫生是很有作用的。有的東西只有在直面自然的時候才能感受到,這一點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的。

       記者:目前當代藝術門類繁多,繪畫已經不是藝術唯一的表現方式了,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何:當代藝術有那麼多的表現門類是很正常的,現在人的視野、思考的範圍都在不斷的擴大,加上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後肯定會出現更多新的表現形式,這個事情是非常好也是必然的。繪畫在藝術門類裏以後可能不會佔很大的方面,那都是正常的,但對於我來説我就是喜歡繪畫,所以我只會欣賞其他形式,而不會去做。

       記者:那麼您覺得繪畫與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的不同在哪?

       何:比如影像就是客觀記錄流動的過程,然後加上作者的思考和處理,它是一個流動時間的記錄。繪畫是凝固時間的記錄,它把所有的時間,包括你畫的時間、考慮的時間、還有你所要表達東西的時間的跨度凝固在一點來表現。這一點上它與電影形式比較有一定的弱點,就是不能表現過程、時間的流動。繪畫是固定的永遠看到這一點,恰恰這個弱勢也是繪畫的優勢,它能固定一個畫面,這個畫面是通過畫家處理的,假如這個畫家是個很好的畫家的話,那麼這一點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它是一個時空的凝固點,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繪畫的凝固性和不流動的畫面是它的優勢,是別的藝術門類所沒有的,一張畫放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後,其他人依然能看到畫家所表現的這個凝固點。

       記者:作品能夠長期保存也是一個材料應用的問題,對技法也是有一定要求的,您如何看待油畫的技法和材料問題?

       何:你説的很對,作品的長期保存跟使用的技法和材料有關。以前是沒有條件,好的材料也不是很容易得到。現在很多人也開始注意這些材料的使用,如何有利於以後畫面的保持。我認識一個青年藝術家就很重視這個方面,而且現在的材料越來越好,更有利於以後長久的保存。對於西方傳統的油畫技法來講,當然保存是油畫的基礎核心,是精髓部分。而作為中國藝術家對油畫的學習,也是從西方傳統中吸取經驗的同時也結合了一些國畫的技法,創造了一些新的油畫技法,有的甚至超越了學院的那些油畫技法。當然這不是説用油畫材料畫國畫的形式那麼簡單,水墨有它自身的特點,用油畫的表現力是達不到的,它是吸取了中國水墨畫的精神、文人畫的精神及一些東方思想的融入。所以説中國的藝術家對油畫是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的。

       記者:關於“問道”:馬一平藝術教育50年師生同仁作品展這個展覽,從您個人作為馬老師學生的角度怎麼看這樣一個展覽?

       何:我覺得馬老師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這個展覽有可能變成一個當代藝術的盛會。從最初想象的是馬老師的一個藝術回顧展,從50多個人擴展到70多個人,人數可能還要擴大,而且文獻資料準備的很充分,我想這個展覽一定是一個很重大的活動。

       馬老師不僅是一個藝術家,而且是一個教育家,他的作品畫的很好,但並不是完全通過作品來展現出來,而是通過他的教育來展示自我。學生像第一批的王龍生等,我是77級第二批的,還有川美77、78級幾屆的許多有為藝術家,一直到像何千里、曾撲等80後的這些年輕的學生,都是馬老師幾十年的教學人群,這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所以我想這個展覽可能會是一個很壯觀的盛會,到時肯定也會出現一些動人的場面,這個展覽我們大家都在期待。

       記者:您對參與的展覽是如何選擇的,近期有什麼展覽的計劃?

       何:好的展覽我一般都會參加,除非特殊原因。當然大部分都是被邀請出席參與展覽。展覽計劃方面,近期有跟學生的一些群展,明年在北京我和肖克剛有個聯展(雙個展)。明年的展覽可能會比較多,因為明年還有成都雙年展等。

       記者:非常感謝何老師接受我們的專訪,希望以後您能帶給大家更多優秀的作品,也祝您身體健康,再次感謝。

熱詞:

  • 何多苓
  • 作品
  • 主題
  •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