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蘇繡技法製作而成的唐卡。
通過曜變工藝製作而成的天目茶碗。
“人做一半,天做一半”是對我國工藝美術製作工藝的精煉總結,也是對其製作過程中體現的“天人合一”思想最精確的概括。
昨天(9日),文化部主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在北京展覽館悄然開幕。
318件展品巧奪天工
沒有滿滿噹噹的展臺,沒有一浪高過一浪的擴音器廣告,疏朗雅致的展廳裏,來自全國23個省區市100名工藝美術大師的318件工藝美術精品等待著人們的鑒賞。
琢玉、雕鐫、金作、編扎、髹飾、陶埏、織繡、畫繪八大類別代表作,掩映在潔白中式隔斷和碧青紗簾內外。318件展品,無一不是採用天然原料加工而成。“巧奪天工不是要讓人力勝過自然,而是發現自然材質的美,尊重自然,通過加工把自然的美充分發掘出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邱春林一邊仔細端詳,一邊讚嘆不已。“就像這菠蘿漆的美感,紋路是靠手工磨出來的,有些可以預測,有些不可以預測。再比如瓷器,勾同一種釉,出來的顏色和花紋也很不同。”
正因為巧奪天工,318件展品個個都是高價品。
北京的宮毯普通型號的市場價要3萬元。蘇繡的唐卡,價值幾十萬元。小小一塊歙硯,也要六七千元。展覽現場不允許售賣作品,現場不少傳統工藝的粉絲想盡辦法和大師們攀談、套磁,可一旦提出要買作品、訂下一個樣子上百件的訂單,大師們基本都是搖頭以對—這些展品一樣就一件,捨不得賣。
邱春林説,這種現象非常正常。“工藝美術大師一定要走高端、限量作品的路線。很多地方賦予工藝美術大師很多責任。希望大師&&搞文化創意産業。但是,文化創意産業必須批量生産、簡化工藝、上機器生産,這種生産不應該讓大師來承擔。只是,創意産業可以從大師做的東西裏面尋找技藝、風格、趣味等方面的啟發,只能把它作為源頭。”
“氣死貓”漆缸一生只有一件
在髹飾展區,一方玻璃櫃裏靜靜置著一個魚缸。缸裏一泓清水、一層薄沙、幾尾金魚,讓人倍感清新。可再定睛一看,那魚是繪在缸裏的。驚嘆之餘,移目説明文字,才知道這件作品出自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他的作者,就是被美學家王朝聞稱作“氣死貓”的福州脫胎漆器國家級傳承人鄭益坤。
之所以得名“氣死貓”,是因為鄭益坤年輕時就因為在漆盤上“畫”魚能以假亂真而聞名。如今,老先生已經74歲,身體不好,正在住院。眼前的這個脫胎漆缸是他15年前做的。漆缸用布做胎,一層層涂上漆而成。由於質地柔軟,缸體極易變形。眼前的這個是他做過的個兒頭稍大的漆缸中,最圓的一個。“他這一生,也只有這一件最好。現在再做,已經做不出來了。”中國工藝美術館工作人員介紹。
而缸內壁上的魚,準確地説不是畫的,而是靠鄭益坤的雙手一點點打磨漆面才形成的漸變顏色。“我這一輩子,雖不敢斷言已熟諳漆性,但聞慣了漆味,只覺得是種香氣。”手下的勁道差一點就會形成完全不同的效果。難怪,日本同行曾努力模倣,可做出來的魚總像是挂在盤子上,而不是活在水裏。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