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皇家重視景德鎮陶瓷生産,集中全國的人才和物力,保證了皇家官窯景德鎮陶瓷的質量,在景德鎮陶瓷的胎體精細、釉質潤凈、製作規整、品種多樣,特別是顏色釉瓷的精細講究,可以説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促進了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發展。但是,由於官家的統治,又扼殺了景德鎮陶瓷藝術家個性的張揚和發揮,成為了中國景德鎮陶瓷藝術發展的桎梏。景德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隨著清朝國力的衰敗,皇家禦窯廠的衰落,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藝超群的代表人物。
珠山八友當時的名稱是“月圓會”,就是禦窯廠停燒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間的粉彩和瓷版畫的高手。這裡的“八友”分 別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這其中江西人除外,王大凡、何許人、和1904年出生八友中最年輕的藝人劉雨岑分別是徽州 黟縣、徽州歙縣、和安徽太平人。要再算上徐仲南、田鶴仙,珠山八友實則是十個人,這並不前後矛盾。正如“江西詩派”也並不全是“江西人”一樣,“以味不以 形也”。月圓會“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個畫家群體,在繪畫上他們追求清代中期“揚州八怪”的風骨。
“珠山八友”是一個文化現象,這種現象在陶瓷史上是鮮見的,在中國繪畫史上卻是相當普遍的——“畫派”現象。“珠山八友”的出現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明清以前的陶瓷文化情境中,陶瓷工匠的任務是為統治階級服務,身份和創作沒有自主性,也沒有結社的自然條件,他們的身份就像是受雇者。時序發展到近代,陶瓷工匠的身份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和釋放,他們往往有共同的志趣或人生目的,於是他們就像其他文人一樣具備了形成藝術雅集或藝術社團的條件。
第一集簡介:據《景德鎮陶瓷史稿》記載,“珠山八友”形成的年代是“民初稍後”。珠山八友並非普通的陶瓷工匠,100年前,他們將中國繪畫與瓷器融合,畫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漂亮的瓷器,引領景德鎮的瓷器繪畫延續至今,然而一直以來關於他們的資料傳世並不詳盡,本期節目講述了珠山八友創造的中國瓷畫傳奇。
第二集簡介:珠山八友對景德鎮的影響毋庸置疑,他們和他們時代的技藝依然滋養著這座城市。然而歷史卻困擾著後人,關於珠山八友成員的爭論,曾經在這個城市延續幾十年,有人説他們是八個人,有人説他們是十個人。雖然公開的爭辯如今已難得一見,但是人們內心的暗戰從沒有停止過,因為這不僅牽涉到一些人的家族榮耀和另外一些人的現實利益,更是景德鎮的一段不可回避的重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