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開幕 回望中國百年雕塑史

來源:來源:央視網 | 2017年09月07日 14:19
來源:央視網 | 2017年09月07日 14:19
正在加載

喻湘蓮、王南仙-大阿福-彩塑-中國美術館藏

喻湘蓮、王南仙《大阿福》彩塑-中國美術館藏

“匠心著意”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雕塑。以“惠山泥塑”“泥人張”為代表的民間雕塑,源於生活而又超越生活,以誇張的形與色塑造了喜聞樂見的形象,充分展現了民間智慧的創造力。一代一代的藝人、匠師便是在手藝的傳承中延展著民族的審美和智慧。而今,中國雕塑藝術家沿襲傳統而不囿于陳法,重傳統而求索創新,融諸家而別開生面,開創了民族雕塑藝術的新氣象。譬如,德化白瓷中的佛像豐頤秀目、寧靜安詳,觀音像質感溫潤凝潔、動靜相宜;檀香木雕氣勢恢宏、構思獨特、工藝精湛,尤其強調線與面的結合與變化,洋溢著浪漫的歡愉。這些閃現于指尖上的靈動,是最有溫度的、最感人的作品。這些生發于本土的、內心的藝術,也為學院教學、當代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分。透過每件光彩奪目的民間雕塑藝術佳作,觀眾可以領略到呼之欲出的生命躍動,感受其承載的民族記憶與文化內涵。

韓美林-馬-2001年-84×17×67cm

韓美林《馬》2001年-84×17×67cm

“多元交響”放眼改革開放以來雕塑領域的多元創造。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雕塑界在藝術觀念和文化意識的表達方式上發生了轉變,逐漸由審美追求走向文化追索,從純語言形式的探索轉變為對觀念的探討。新時期的中國雕塑將日常生活經驗與大眾媒介融入雕塑創作,多元的形式語言與觀念創新在變換的展示空間中為雕塑藝術建構了多重闡釋維度,拓展了雕塑藝術本體的內涵。新時代的雕塑家多從微觀的視角對各種材料進行混編、重組、延拓,在“物”的視野中重新定位“人”在無窮大和無窮小的時間與空間概念中的位置。雕塑也更多地與建築、繪畫、表演等藝術相互融合,強調與大眾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借助大眾文化的資源展現更具當代文化特徵的生活樣貌。新一代雕塑藝術家們對於過去的具象、抽象爭論不再糾結,而是更加重視如何有效地運用多元的手段來傳達思想與觀念。

戶外空間展出的《朱自清像》-王克慶

戶外空間展出的《朱自清像》-王克慶

“文心寫意”熔鑄寫意雕塑的核心精神。寫意雕塑洋溢著對孕育自身文化的禮敬,閃耀著中國傳統美學精神之光。具體表現為“儒道互補”的文化結構、“氣韻生動”的內在生命、“遊觀洞察”的觀照方式、“虛實相生”的創作法則、“境生象外”的審美生成、“澄懷味象”的生命體驗、“妙悟自然”的欣賞特徵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寫意雕塑還一直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人民,煥發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生命氣象!寫意精神,是中國藝術的真精神,它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寫意雕塑正在以強大的文化自信,激發出藝術家的弘道理想,集聚起面對現實、反映現實、回應現實的精神力量,又以真誠的創作理念,提煉成全人類的情感符號,成為走向世界、通行世界、浸潤世界的藝術語言。

展覽現場

“溯源追夢”展覽現場

“溯源追夢”展示的是從1915年到2017年出版的與雕塑相關的部分雜誌、書籍、畫冊,匯集了《良友》《北洋畫報》《上海畫報》等刊物,展現了百年來中國雕塑界對中外雕塑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與傳播,也整理了王濟遠、張澄江、熊松泉、葉紹鈞等編纂的一系列雕塑著作。就中國百年雕塑的視覺呈現而言,雕塑實物是最好的造型載體。然而,由於許多雕塑的原作沒能得到有效的保存,遺失、損壞現象嚴重,因此以文獻與圖像的形式來呈現上世紀初期以來的雕塑脈絡與藝術實例就顯得尤為必要,也成為本次展覽的學術特色。觀眾們可以走進那逝去的文化時空感知中國百年雕塑的發展歷程,感悟中國百年雕塑的心路軌跡。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