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文化品位

來源:美術報 | 2017年08月15日 11:39
美術報 | 2017年08月15日 11:39
正在加載

清 少年弘歷採芝圖 204×131cm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少年弘歷採芝圖 204×131cm 故宮博物院藏

自緣民俗美 為愛西湖上

乾隆皇帝在《禦制南巡記》中總結自己的一生,“予臨禦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正是這六次南巡,使乾隆對浙江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從行程上,浙江是南巡的最南一站。乾隆每次南巡,至蘇州停留後向南,由水路自嘉興進入浙江境內,南湖勾留後至杭州,沿用皇祖康熙帝例駐蹕聖因寺西湖行宮,在杭州飽覽風景、檢閱旗兵並前往海寧視察海塘、觀錢塘潮,乾隆十六年首次南巡時還前往紹興,祭拜大禹廟並至蘭亭遊賞。之後即北上原路回鑾。

雖然一路踏訪古跡、遊歷名勝,但乾隆帝整個南巡最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於考察河工與海塘這兩項關係國本民生的要務。“浙省以海塘為首務”,清代塘工之興始於康熙後期,自康熙四十年起至五十四年,風潮頻發,歷代修築的海塘塌陷甚多,潮水向北甚至已經威脅到了運河。此時臨危修築海塘的正是日後乾隆帝的師傅,時任浙江巡撫朱軾。至康熙五十九年,他修建的石塘已初具規模,卻由於繼任者修理不善,在雍正十三年被風潮全部摧毀。這就是乾隆即位時面臨的情形,所幸自乾隆四年起海潮南移,海寧一帶已成原野,對於修築海塘極其有利,清廷耗資白銀一百餘萬兩,在乾隆八年建成海寧魚鱗石塘。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時,登上由皇父捐資修建,用以鎮潮的開化寺六和塔觀看了錢塘大潮,不禁發出“浙之潮,人所共知為雄巨;浙之塘,人所知為要害。然非目擊,終為耳食”的感慨。由於乾隆二十五年前,潮水一直保持著向南的趨勢,乾隆帝前兩次南巡對塘工的關注,尚未非常緊密,而乾隆二十五年後潮水兇猛,海塘屢屢告急,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時,乾隆帝就開始在海塘親自監督工程,“杭屬塘工勘建、柴石料諸事宜,曾與封疆大吏目擊手畫”,將海寧繞石塘全部加建為三層,此後三次視察塘務,反復強調“即多費帑金,為民間永遠禦災捍患,良所弗惜”,督促完成了海寧魚鱗石塘的修築並耗費庫銀五百萬兩加建海塘近三千丈,最終完成了貫穿江浙海岸的海塘系統,捍衛著整個國家最為富庶的經濟區。這可以説是乾隆帝為浙江留下的最有價值的遺産。

乾隆帝對浙江的民風、人文印象甚佳,舟行一入浙江,便召見閩浙總督、浙江學政,誇讚“浙江向無逋欠”加恩免去當年正賦,並賜杭州敷文書院武英殿本十三經、二十二史,“資髦士稽古之學”。而更讓乾隆帝讚嘆的,就是杭州無與倫比的風光。翻開清高宗禦制詩集,歌咏杭州美景的詩作連篇累牘,不但有著名的西湖十景,現在可以見到的各個景點都有題咏,看採茶、看挖筍,這些活動也被興致勃勃的皇帝隨手記錄下來。乾隆帝篤信佛教,來到有“東南佛國”之稱的杭州,踏訪古剎亦是絕不可少的項目,雲林、凈慈、雲棲、韜光、虎跑、理安、開化等等,一一拜訪。

從此次展出的文物中體現出的,是乾隆帝對西湖風景的深深眷戀。他這樣反復地用各種材質、形式複製種種景致,其目的如他在《泛舟西湖即景八首冊》中所説,在遙遠的北京翻閱詩稿,觀看畫作,就如同又一次身臨其境,回到西湖山水之間。而乾隆帝作為一名盛世天子,又有能力做出超越常人的舉動,那就是在北京大規模地仿製西湖風景。自南巡後,圓明園倣建西湖十景及海寧安瀾園,頤和園倣建蘇堤,乾隆驕傲地聲稱這些風景已大大超越雄渾的北派山水“遠近勝概,歷歷奔赴,殆非荊關筆墨能到”。董邦達的《西湖八景圖》卷、王芳岳的《五百羅漢堂》卷,描繪的都是乾隆帝在京城中精心營造的西子湖山。

《清史稿·高宗本紀》文末論曰:“高宗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于斯為盛。享祚之久,同符聖祖,而壽考則逾之,自三代之後,未嘗有也。”簡潔、全面、精準地概括了這位盛世天子文韜武略、富貴長壽的一生。乾隆帝從皇祖康熙帝和皇父雍正帝手中繼承了一個政體完備、運轉高效的帝國,勤政不輟,為政可稱明君,內民生繁華,外靖邊宣武,同時嚴守祖制、研書敷文、匡正禮樂,完成了滿清王朝在文化正統上的構建。在藝術上又有著鮮明的個人喜好與追求。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大約一半時間都在各地出巡,杭州是給他留下最美好印象的地點之一,這次我們精選168件文物,代表乾隆皇帝再度走出紫禁城,來到西子湖畔、行宮舊地,“肯戀怡情此重留”。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