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北京舉行

來源:美術報 | 2017年07月18日 10:24
美術報 | 2017年07月18日 10:24
正在加載

陳衍寧 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 油畫 1972年

陳衍寧 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 油畫 1972年

百年廣東美術

“中國近現代美術的開篇,應該從廣東寫起。”廣東省美協主席李勁堃開宗明義地説。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西風東漸,風雲激蕩。最早對外開放的廣東,成為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文化變革、藝術變革最為敏銳的地區。“得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走變革之路”因而成為本次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的關鍵詞。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認為,近代以來,廣東最早打開了與西方的經貿往來和文化藝術交流的窗口,中西文化最早在這裡相互影響碰撞。一批有志的藝術家在系統深入研究繼承中國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開拓創新,吸納融會外來藝術之長,對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技法技巧、工具材料甚至觀念進行創新,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嶺南藝術風格,對近代以來的中國美術發展産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可以説,廣東近百年來美術的發展是中國美術發展的縮影,在中國美術從傳統轉向現代、吸納外來藝術的過程中,廣東美術做出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

百年間,廣東涌現出一大批中國美術向現代轉型的先驅者:比如,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中國現代雕塑先行者李金髮、鄭可,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標桿式人物黃新波、古元、李樺……這些廣東籍美術家的名字,在近現代美術史上,宛如一長串明珠般熠熠閃光。

在美術教育方面,廣東美術家也立下了篳路藍縷之功:中國史上國立美術教育學府——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長,就由廣東人鄭錦擔任;來自廣東的林風眠,也曾出任國立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院長,高舉“介紹西洋美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作時代藝術”的藝術旗幟,為現代中國培育了大量優秀藝術人才。

“很多人一提廣東美術就是嶺南畫派,這種認識非常片面。”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梁江表示,美術革新要靠思想觀念變革支撐,而西方藝術與科技文明,最早就是從廣東傳入中國內地。

“在古代,廣東深受中原文化影響,是藝術觀念技法的‘輸入方’;但近代以來,各種外來文化滋養了一批具有開放、包容精神和國際視野的藝術家,讓廣東逐漸成為藝術觀念技法的‘輸出方’。”李勁堃説。

無論是20世紀前期、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是改革開放時期,廣東美術數度引領中國近現代美術轉型,是全國美術創作的“風向標”。但長期以來,廣東美術對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價值並沒有得到充分認知。梁江認為,完整梳理100年廣東美術脈絡,對重新審視中國現代美術史具有重要價值,這也是舉辦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的首要意義所在。

本次大展總策劃、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許欽松表示:“通過本次大展的回顧,我們發現,過去一百年來,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廣東美術家找到了一條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路徑:他們立足中國傳統藝術,不斷吸收、融合西方藝術成果,不斷改革創新,成為中國美術向現代轉型的‘助推器’。”

大展開幕之際,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學術委員會還特別評選出廣東美術百年史上的21位大家,他們是:李鐵夫、何香凝、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林風眠、關良、方人定、司徒喬、趙少昂、李樺、王肇民、胡一川、黎雄才、關山月、廖冰兄、賴少其、黃新波、羅工柳、古元、楊之光。

主辦方表示,這21位已故廣東美術大家,以創造性和思想性標示出時代的先聲,在關鍵節點上推進了藝術史的發展,他們的名字也因此標舉出一個時代的高度。

在展覽中,中國美術館拿出91件(套)館藏廣東籍畫家精品展出。部分精品多年未曾公開,包括潘鶴1956年創作的雕塑《艱苦歲月》、湯小銘1972年創作的油畫《永不休戰》等一個時代的美術經典。此外,觀眾還將在本次展覽上看到關山月《長城內外盡朝暉》《俏不爭春》、林墉《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難得一見的廣東名家傑作。本次展覽還從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家協會等處,籌集到10余幅林風眠作品,全面展示出林風眠如何將西方美學內化為自己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從而創造出新繪畫風格的藝術歷程。

本次大展還配套出版《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作品集》《廣東美術百年21大家》《廣東美術百年大事記》《廣東美術百年研究文選》《廣東美術百年理論文集》《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作品選》,通過展覽、圖片、文獻、新媒體等多種形式,全面、形象、系統展現廣東美術百年的創作成果和對近現代中國美術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