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片鈞:“志鈞盞”中保留的傳統技藝

來源:來源:央視網 | 2017年06月19日 17:58
來源:央視網 | 2017年06月19日 17:58
正在加載

志鈞盞之坤盞

志鈞盞之坤盞

志鈞盞之坤盞

志鈞盞,匠心之作

一件好的鈞瓷作品,從選料到燒成,需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過程之複雜繁瑣程度不言而喻了。“志鈞盞”就是嚴格按照這七十二道工序燒制出來的。

據劉志鈞介紹,“志鈞盞”打樣的過程就歷時半年有餘。為了解決工藝上的一些問題,劉志鈞連續拜訪了多個窯口上的師傅;為了找到最好的最合適的原材料,劉志鈞走遍神垕鎮附近十幾裏的山區,多次試驗和調整,終於研製出茶器凝香的釉方,燒出了滿意的樣品。

在這個過程中,既要保持傳統手工工藝,又要嚴控品質、有所創新。很多人認為手工製作的不同器物會帶有明顯的差異。其實在傳統技藝中,手拉坯而成的碗盤碟盞的尺寸分量幾無相差,且效率極高,高手每天是以千件為基數。手藝人都知道,手工拉坯做瓷器,三分拉制七分修。而劉志鈞則是將其中的重點放在了拉坯上。對於此,劉志鈞説:“這種做法是在恢復傳統技藝,現在很多老師傅們拉坯制碗之後,形制規整,只用修出碗的底足即可。這種高超的技藝現在已經逐漸流失了,我有義務將他保存下來。我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家,還是一位匠人。” 由此可見,他是一位有著拳拳匠心的陶瓷藝術家。

88歲陶瓷泰斗楊文憲老先生為志鈞盞題辭

88歲陶瓷泰斗楊文憲老先生為志鈞盞題辭

88歲陶瓷泰斗楊文憲老先生為志鈞盞題辭

“志鈞盞”的精品率平均不足百分之十。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劉志鈞把精品之下的“志鈞盞”都列為不合格。而不合格的東西都是打碎了處理,一部分磨成粉粒,作為加入製作大件器物用泥時的熟料,也就是瓷泥的脊性材料。一部分可以作為地面和墻面的裝飾材料,目的是環保不浪費資源。

“入窯一色,出窯萬色”,舉世無雙的鈞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喜歡的各異,但“志鈞盞”人見人愛,因為它不但美還有趣,總能激發我們內在對美、對文人情懷的嚮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志鈞盞”,讓我們在品味雅致生活的時候,對人生三味又有了新的感懷與體悟。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