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秋夜與“數字敦煌”和“古樂遺韻”兩場展覽的邂逅

來源:中國網 | 2016年09月12日 12:46
中國網 | 2016年09月12日 12:46
正在加載

 

《商頌·玄鳥》 殷墟出土 音樂文物銅鐃、陶塤、磬、鼓

《商頌·玄鳥》 殷墟出土 音樂文物銅鐃、陶塤、磬、鼓

朗月清風未名畔 古器古曲中秋夜

當晚,“2016寰宇清輝·古韻今聲”中秋夜活動在清風明月下的未名湖畔舉辦,這是由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和藝術中國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秋活動,邀請到了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藝術團以及智化寺音樂團獻上中秋演出,有音樂史和音樂考古的專家從學術角度現場講解現場演出和音樂。本次活動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藝術總監勾霞以及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徐天進教授共同主持。

活動共分為三個樂章,分別為“博古懷雅:音樂考古舞臺化復原”、“天心梵樂:北京智化寺佛樂”以及“燕園新韻:丙申仲秋詩樂”,由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藝術團以及智化寺音樂隊演出,將複製的出土音樂文物用於演奏。一曲祭祀音樂《遠古的迴響》拉開了由華夏古樂團表演的第一樂章的帷幕,這首古曲中演員演奏的是舞陽賈湖骨笛與史前陶樂器。《商頌·玄鳥》由殷墟出土的音樂文物銅鐃、陶塤、磬、鼓為樂器,再現了商代廟堂祭祀場景;《詩經·小雅·鹿鳴》是一首迎賓樂曲,以出土的編鐘和編磬,用傳統的字調吟誦而出;中原傳統板頭曲是我國重要的民間樂種,在明代中葉之後流行,2006年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一首《上下樓》中含有很多中原地區音韻。

第二章由北京智化寺佛樂為自500年前明代傳承而來,智化寺建於1444年,距今五百多年,是北京市存在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築群。智化寺祭樂,源自於宮廷,為京城的達官貴人佛教祭祀而用,是現在存在的古樂當中唯一按代傳承下來從未間斷過,至今已傳承到了第27代(演奏人),分別演奏了《三皈讚》和《拿天鵝》。

第三樂章為河南博物院復原的古樂,通過復原古代音樂文物,研究音樂文化演奏方法,華夏古樂的音樂演出,是一種活體展示,是從2000年開始作為河南博物院陳列展覽的延續,復原了許多的館藏音樂文物,對古曲及演奏形式進行復原,形成了具有學術特色的演出形式。今晚演出的許多節目和樂器都是音樂文物的復原,許多節目也是根據古代曲譜創編的,不僅能欣賞文物,也能看到這些文物的具體應用,演出形式,來豐富展覽形式,傳遞了音樂文化,是塑造東方人文的重要方面。唐代樂·舞系列選取了根據敦煌藏經洞《敦煌樂譜》譯譜編配的《傾杯樂》和以河南出土的唐代樂舞圖象為依據編配的唐代舞蹈《瑞鷓鴣》,以倣唐十三弦箏、倣唐琵琶、倣唐箜篌等唐代樂器的性能復原為基礎,以唐代坐部伎樂傭為演出形式再現大唐樂舞之風;此外還有琴歌《晴空月兒明》、琵琶與排鼓合奏《商調水底魚》,以唐詩吟唱《陽關長別》為終曲。

根據敦煌藏經洞《敦煌樂譜》譯譜編配的《傾杯樂》

根據敦煌藏經洞《敦煌樂譜》譯譜編配的《傾杯樂》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項陽在接受藝術中國專訪時介紹了中國的八種古樂器“八音”,按製作材料分別為“金、石、土、革、絲、木、匏(páo)、竹”。他説要感謝考古學家,讓這些古樂器得以重見天日。並且他提到,夏商時代的樂器分為儀式性和非儀式性兩類,在商、周代出土的宮廷樂器大部分為儀式樂器,在五禮的儀式中用的就是“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的以編鐘編磬領銜的樂隊,音律是稍縱即逝的沒有錄音、錄像、樂譜等,只能靠人一代代活態傳承,所以儀式用樂可以傳承,“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教授在活動開始前介紹了考古文博學院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並表示希望能夠擴建股克勒博物館。在談到這次活動對於北京大學的學子來説有什麼意義時,他提到:“一個校園不能沒有詩歌和音樂,對於北大尤是如此。安排這一演出一方面是為了活躍和豐富學生的校園活動,另一方面是想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以及文化修養。”

北京大學副校長李岩松談到北大一直重視美育,重視藝術教育。國家文物局關強副局長認為:“高校博物館作為博物館體系和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探索和實踐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機構,可以説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館是一所大學深厚學術和文化積澱的重要標誌,在教書育人、傳承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博物館是最早成立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考古類專題博物館,在教育部和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舉辦了多個在社會上産生了良好聲譽的展覽。”而本次在賽克勒考古博物館舉辦的兩個展覽和中秋活動正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帶入了北大校園,豐富了學子們的藝術教育活動。也正如徐天進教授所言:“對北大學子自身來説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從北京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來説,博物館教育對於大學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博物館特殊的平臺,把不同時間、地域、藝術門類的內容展現,讓大學生在課堂以外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從而能夠有機會近距離的感受與學習幾千年中國的藝術傳統。”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