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原標題:
展覽現場
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 國家典籍博物館)承辦的“民族記憶 精神家園——國家珍貴古籍特展”近日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始預展。展覽分為“珍貴古籍 書香中國”“浩瀚典籍 歷史智慧”“古籍保護 任重道遠”三大部分,展出了敦煌遺書、佛教經典、宋元善本、明清稿抄等一百餘部珍貴典籍,引導觀眾走進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寶庫。
此次展覽首次展出了堪稱世界印刷史上標誌性實物例證的三件早期印刷品。三件珍貴文獻為晚唐五代木版雕刻印刷品,距今均在一千年以上,為早期刻本的重要代表,是早期印刷品實物的重要例證,意義重大。其中五代後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説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簡稱《彌勒上生經》)僅比鹹通九年《金剛經》晚59年,為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另兩件分別為晚唐五代刻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五代北宋初刻本《彌勒下生經一卷》。這三件刻本彌補了中國作為雕版印刷術發明的故鄉卻無早期實物的遺憾。
展出的珍貴文獻
展出的珍貴文獻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在隋唐之際,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出土唐鹹通九年(公元868)所刻《金剛經》,是世界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雕版印刷書籍,中國因此被世界公認為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國。專家一致認為,三件早期印刷品保留了早期雕版印刷典籍的版式形態、紙張信息、書籍樣式以及豐富的中古時代的社會信息,為典籍演變、唐末五代中國民間宗教信仰、文化傳播等史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是重大古籍新發現,也是世界印刷史上標誌性實物例證,對於進一步增強社會公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義。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此次特展還集中展示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古籍修復成果,通過珍貴古籍修復前後狀態對比,讓觀眾領略古籍修復工作者的高超技藝。
展覽為期二個月,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為增強展覽觀賞性,展覽期間將實行展品輪換,展廳中央專門辟出展櫃,單獨將新公佈的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具有代表性的珍貴典籍替換展出,以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