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劉大為談首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

 

CCTV.com  2010年05月31日 10:3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美術報》  
[內容速覽]  這次雙年展的特色首先是創意,展覽有一個明確的學術定位,提出“意之大者”這樣一個指向鮮明的主題。在籌備、論證階段,幾位評委會委員都談到,中國畫的藝術語言、表現模式,有它自己獨到的特色……

   記:您認為首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最大特色是什麼?在展覽組織、評選形式方面有怎樣的新創舉?

  劉:這次雙年展的特色首先是創意,展覽有一個明確的學術定位,提出“意之大者”這樣一個指向鮮明的主題。在籌備、論證階段,幾位評委會委員都談到,中國畫的藝術語言、表現模式,有它自己獨到的特色。中國畫中的“形”是現象的,視覺可見的,但通過畫面表達的“意象”、“意趣”卻是在畫面之外的,是更深層次的表達,這正是中國畫的本質。中國畫注重形神兼備,或者不完全注意“形”而注意表達“意象”,所以這次在展覽中突出中國畫的“意象”,這一宗旨是回歸、突出、闡述中國畫的本質。


  另外,在組織評選的具體操作上有新的模式,即不同於以往全國美展登廣告、徵稿、投稿、評選的模式,而是提出由專家組織、專家藝委會成員推薦,然後再集體投票的新方式。在以前的眾多美術展覽、評選活動中,與這種方式完全相同的還不曾有過。但是有類似的,比如邀請展,由組委會提名,這個提名是組委會委員大家討論提名,再進行甄選。此次雙年展是由藝委會委員每人提4個,提名者把被提名人的資料拿來供大家再討論、投票,最終確定參展藝術家的人選。所以,此次雙年展的學術定位、操作模式,同時提出了新的創意構思,把這個活動搞起來在舉辦上也是一種創新方式。


  記:在近幾年有關中國畫的一些大展覽、評選活動中,大家普遍反映,“工”的東西、“製作”的東西多了,中國畫的當下創作存在“工有餘而意不足”的問題,您認為是否有這個現象,這是不是也是此次中國畫雙年展提出和強調“意之大者”的原因?


  劉:對於中國畫來説,實際上不管是“工筆”還是所謂的“意筆”,都是寫“意”。中國畫區別於西洋畫的重要一點,就是主觀意識多一些,程式化的東西多一些,人為的並不是完全客觀地表現對象,它經過藝術家的思想過濾再來表達情感。但作為水墨的寫意,更能傳達意境,當然“工筆”也有寫的成分,但寫意畫在筆墨的表現上更能抒發作者的情感、意趣,它通過筆墨的節奏、韻律等豐富變化,給觀者帶來視覺之外的、深層次的東西,也就是精神層面的感受更多一些。從畫面上看,工筆畫則相對顯得嚴謹,很多寫意的工筆畫也很有裝飾味、很有意境,但相對而言,水墨寫意更能表達中國文化求“神”、求“意”的目的。


  記: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前幾年在深圳舉辦了“首屆中國寫意畫大展”,“中國寫意畫大展”的“意”,與此次“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的“意”,是否指向相同?


  劉:是的,最近我們正準備籌辦第二次“寫意畫大展”。因為這個展覽具有我們與企業合作的性質,所以要獲得合適的贊助,有經費才可以辦。這兩個“寫意”總的原則是一致的,也就是倡導寫意,倡導中國畫意趣,強調表達中國畫形之外的內涵。但“寫意畫大展”更注重藝術表現的技術性的“寫意”,它拋開了工筆畫,強調參展作品必須是意筆手法的架上繪畫,並且,它組織實施過程,採取的是在廣泛發動藝術家投稿的基礎上評選的形式進行的。但在藝術主張的本質上,它與“杭州中國畫雙年展”還是有很多的相通處。這次初步評選的幾十位畫家,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是以寫意為主的。但有的相對“工”一些,或者是屬於“半工半寫”的小寫意形式。比如,在此次雙年展的評選過程中,有沒骨花卉風格的作品入選。沒骨花卉這種風格屬於兼工帶寫的,是有寫意成分也有工筆畫的成分,但其中蘊涵著“寫意”精神,所以也在我們的選擇之列。


  記:雙年展是一種現代的展覽模式,具有創新性、探索性的特點,而中國畫是非常傳統、發展相對平穩的藝術形式,您怎麼看待以“雙年展”這種模式來辦中國畫作品展?“中國畫雙年展”這個提法是不是第一次出現?


  劉:嚴格意義上的“中國畫雙年展”應該是第一次,實際上有些省市也舉辦過,只是沒有如此的大規模和明確的方向。中國美協在桂林也曾有過“中國山水畫雙年展”,如此規模,影響大的“中國畫雙年展”目前是首創。而所謂雙年展,在國外代表的是一種前衛狀態的展覽,但近幾年也不儘然。如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也是兩年一屆的形式,它就是以架上繪畫和雕塑為主的。它不同於世界其他國家的雙年展,因此它也就有了自身的創新性,就是使雙年展成為更強調時間概念的展覽。有一位外國記者曾經問我:“國外的雙年展是前衛的,你們的雙年展怎麼搞架上繪畫?”我説:“現代藝術也好,前衛藝術也好,它更講究個性化,就是要與別人不一樣,那為什麼我們的雙年展要跟別人一樣呢?”這次的“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提出“意之大者”這樣一個主題,它也就有別於其他的雙年展或中國畫展,從而有了自己的特色。


  記:這樣一個展覽在杭州舉辦對於杭州甚至浙江有什麼意義?就“意之大者”這個主題,您認為這兩天的評選結果怎樣得到體現的,“杭州中國畫雙年展”的品牌和“意之大者”如何具有延續性和長久性?


  劉:自宋以來,杭州在中國畫方面是傳統文化積澱十分深厚的一個城市,在這裡涌現了不少優秀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尤其在近當代,浙江更是涌現了一批傑出的老中青藝術家,如潘天壽、黃賓虹等。可以説,這裡是中國畫力量比較強、整體藝術水平比較高、文化積澱比較深的地方,在這裡舉行中國畫雙年展是實至名歸。至於此次的評選結果,我認為代表了評審委員們的意見。雙年展的藝術總監許江講到,評委的構成決定了評選對象的隊伍。從地域來講,北方南方,東部西部的畫家是不一樣的群體,每個評委推薦的畫家,代表了評委的一種學術取向與定位,這也是評委認真討論過的,是完全按章程進行,也代表全體評審的共同意見。


  從一開始的架構,“杭州中國畫雙年展”就是要成為一個品牌,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是把它當成一個長期的品牌來做,所以程序很規範、很嚴格。目前來講,“意之大者”是這個品牌的主題,但展覽的社會反應與操作後,我們在下一屆怎麼做,還需認真討論,因為這是一個品牌的問題,將來的提法會否調整、改進,要等辦完這屆再認真地聽取反映。通過幾屆舉辦之後,會使這個品牌更加成熟,更有影響力,成為中國畫界的一個重要展覽。

責編:鄧莫南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