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陳逸飛》序言:離開之後,更深刻地理解了他

 

CCTV.com  2010年05月25日 14: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日報  
[內容速覽]  大畫家陳逸飛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五年了。五年前,我在他的墓碑上寫道:“他曾以中國的美麗,感動過世界。”這話,在那悲痛的時刻不便細作解釋,現在可以多説幾句了。

    大畫家陳逸飛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五年了。

    五年前,我在他的墓碑上寫道:“他曾以中國的美麗,感動過世界。”這話,在那悲痛的時刻不便細作解釋,現在可以多説幾句了。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有一件大事,鄧小平先生親自邀請著名企業家哈默博士來華訪問並投資。哈默博士到達後,送給鄧小平先生一件見面禮,居然是陳逸飛先生的那幅描繪江蘇周莊雙橋的油畫。

    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驚訝。哈默可送的禮物很多,為什麼偏偏要把一個中國畫家畫的中國風景送給中國領導人呢?這不是犯了送禮的大忌嗎?

    其實,哈默別具深意。他用這一特殊禮物,展示了自己來投資的理由:因為中國的美麗,更因為中國人已經發現了這種美麗。

    那時,我看著電視新聞裏鄧小平接見哈默的鏡頭,看著兩位老人圍著陳逸飛那幅油畫緊緊握手的場面,非常感動。我想,在人類文化史上,一幅畫起到了兩種文明神秘對話的作用,這樣的機緣是不多的。

    陳逸飛本人當然無法預期這種場面的出現,但他卻為此作了長久的積累。作為與他同齡的好友,我太了解他的內心感受。我們這代人的青春,大半在政治災難中耗費了,但留下的不僅僅是憤怒和控訴。我們對於自己腳下的土地,有愛有恨,而愛又遠遠超過了恨。或者説,因為有那份恨,反而愛得更深。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説,愛是具體可感的,大多是用美來表達的。因此,陳逸飛總是以畫筆來抒情。

    請注意,那是中國剛剛擺脫災難的時代,無論國內國外,壅塞著太多有關中國的負面資訊。因此,陳逸飛的畫筆,又具有了爭辯性質。他要用一種默默的雄辯來向世界證明,中國的美麗,中國的深厚,中國在斑駁傷痕下所蘊藏的神奇生命力。當時,我們很多人都以不同方式做著同樣的事,但陳逸飛無疑是最成功的。他所描繪的雙橋,真的成了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

1/3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