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藝術拍賣誰賺錢

 

CCTV.com  2010年05月20日 17: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內容速覽]  買方、賣方、仲介方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賺錢均不容易,沒有敏銳的眼光和過人的智慧是很難在市場上有所作為的。

   自1992年國內藝術品拍賣興起後,各地的藝術品拍賣行如雨後春筍般地崛起。近幾年,藝術品拍賣更是異常火爆、參與的人也是與日俱增。
  尤其是2003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拍賣大廳座無虛席,走道兩旁也擠滿了買家,而一些稍後來的人就只能站在大廳外面看屏幕了。至於競拍的場面,更是激烈得讓人驚嘆不已。如李可染的《清漓勝景圖》被拍至286萬元;啟功的《行書唐詩7幅》獲價41.8萬元;豐子愷的《年醉人豐》以22萬元拍出;徐悲鴻的《桑梓野豬圖》以110萬元成交;孫文的《致葉恭綽信札4通》手卷拍得111.1萬元;劉旦宅的《金陵12釵圖》拍到89.1萬元……那麼,也許有人要問,藝術品拍賣究竟誰在賺錢?為此,筆者作如下分析。
  眾所週知,藝術品拍賣主要有三部分人組成,即買賣雙方和仲介方。對買家而言,能在拍賣場上賺錢的恐怕很少。從各地拍賣的情況看,不少拍賣會都有贗品混雜其中,有的甚至以贗當真售。若是買家沒有敏銳的眼光,吃進贗品不可避免。還有的由於不熟悉名家的作品行情,在高價位上吃進被套,這些現象恐怕在市場上屢見不鮮。因此,買家中能賺錢的是屬於那些能鑒別真偽、判別優劣並能預知保值增值的人,而偏偏精通此道的這類買家又很少,絕大多數買家都是外行。
  對賣家(物主)而言,則要具體分析,因為物主的作品來源不一,祖傳的、別人饋贈的、低價買進的、或是高價吃進的。至於拋出的目的也不盡相同,有的可能是為了等錢用,有的則是見行情好拋出兌現,等等。如果是祖傳和饋贈的,持有作品的人肯定賺錢,因為這些東西原來不屬於他們,他們得到這些作品也沒有花什麼錢,只可惜這類作品賣一件少一件。如果是低價買進的,高價拋出,可以賺差價,但這類操作全憑眼光。如果是高價位吃進的或是吃進贗品要賺錢,其難度是相當大的。
  前幾年,上海有一買家從拍賣會上吃進一件吳昌碩的《花卉四屏條》贗品,成交價為48萬元,若加上佣金,高達50多萬元。由於這件贗品知道人太多,日後恐難再出手。類似此種現象在拍賣會上可謂屢見不鮮。説實在的,不要説50萬元買贗品,即使花百萬元買贗品也大有人在。
  仲介方主要是指拍賣行。有人認為,拍賣行賺錢最容易,它基本不需要大的投入,卻可在當中收取買賣雙方10%的佣金。殊不知拍賣行也有一本難念的經。近幾年,由於藝術品拍賣的火爆,不少原來只拍物資的拍賣行也開始介入藝術品拍賣,僅在滬上就有朵雲軒、敬華、崇源、國拍、上拍、東方、工美、新世紀、翰博、友誼、大眾、青蓮閣、信仁、新華、雲薈、博達、城隍廟、上城、德康等二十家左右。其中像崇源、敬華、國拍等少數拍賣行只在春秋兩季舉槌,絕大多數拍賣行除了春秋兩季,還要舉辦幾場乃至十幾場小拍。如此眾多拍賣行的參與,自然競爭也就相當激烈。
  就拿今年9月底的幾場300元起拍的字畫拍賣會來説,由於拍賣的頻率過快,9月27日這天拍賣就有好幾家撞車。結果,拍賣成交清淡,流標眾多。尚若扣除場地和廣告等費用,虧損已不可避免。
  當然,並不是所有拍賣會都會遭遇如此境地,像朵雲軒始終確立以海派名家為主,“非典”以後延期的春拍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交金額突破5000萬元。另外,崇源、敬華、國拍等也有上佳的表現。所以,對拍賣行來説,良好的信譽最重要,有了好的信譽和品牌,物主就會將好的作品送過來,像上海敬華2003年春拍中僅傅抱石的一件《毛主席詩意八開冊》(估價250-350萬元)就拍得302萬元。若是沒有重量級的精湛作品,一場拍下來如果只有幾十萬元,這樣保本也就很困難了。
  總之,買方、賣方、仲介方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賺錢均不容易,沒有敏銳的眼光和過人的智慧是很難在市場上有所作為的。

責編:郭諭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