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展經濟也好,帶領老百姓發家致富也好,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這就是不能放鬆糧食生産,不能以犧牲糧食種植為代價。我們沒有這個本錢,付不起這樣的代價……在全球糧食發生危機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憂患意識,並採取切實的措施,消除影響糧食安全的隱患。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雅克 迪烏夫在印度新德里召開新聞發佈會説,全球糧食儲備已降至1980年以來最低水平,只有4.05億噸,僅夠全球食用8至12周。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當前全球共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糧食危機。
4月14日,《長江商報》報道,亞洲和非洲的36個國家爆發糧食危機,其中,尼日爾、塞內加爾、布基納法索和海地等國均因糧食短缺和糧價上漲而爆發不同程度的抗議和騷亂。海地總理因為國內的糧食危機而被罷免。
面對國際上爆發的一系列糧食危機事件,我國糧食部門官員表示,我國糧食儲備充足,國內糧食市場供求總體平衡,不可能出現糧食短缺。即便糧食年缺口高達2400萬噸的廣東省,也是儲備充足,可以保障供應,糧食價格總體平穩。居民完全沒有必要“囤糧”。
這足以令人放心———手裏有糧,心裏就不會發慌。
那麼,這是不是説我們的糧食安全不存在風險,可以高枕無憂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眾所週知,要有足夠的糧食供應就要有足夠的種植土地。否則,糧食再怎麼值錢,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再怎麼高,都無法保證糧食的足夠供應。廣東之所以成為缺糧大省,就是因為人多地少,人均只有0.4畝。
保證我國13億人口糧食供應的耕地是18億畝。這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一根“紅線”。可是全國耕地面積正越來越逼近這根“紅線”。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透露:“到2006年,全國的耕地面積為18億2700萬畝,人均只有1.39畝。”問題是現在耕地面積減少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不少地方的經濟發展總是伴隨著徵地———新農村建設要徵地、城市擴建要徵地、基礎設施建設要徵地、招商引資也要徵地,發展中的每一步都在打土地的主意,土地似乎成了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頂梁柱。3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廣東就表示:“耕地持續減少,仍然令我國糧食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隱患之一。”倘若18億畝耕地的“紅線”守不住,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影響著糧食種植,這就是將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誤認為就是減少糧食種植面積,忽視糧食生産,大力發展農副業和農副産品深加工業。我的老家是水稻産區,可是現在在調整農業結構中,大量農田被挖成了魚塘,養起了鱔魚、鱉、螃蟹和淡水魚,還有的農田變成了蔬菜園和果園。但是,我國農業結構不管怎麼調整,都必須以種糧為主,靠種糧讓農民富裕起來。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如果不以糧食種植業為主,而是以農副産品生産為主,那麼不但影響我國工業以及其他産業的發展,而且農民也不可能得到長久而穩固的收入。
此外,農民種糧收益減少肯定影響種地的積極性。由於農資産品價格的快速上漲,糧食直補和農業稅取消等惠農政策帶來的收益基本被漲價的農資消化了,因此農民從糧食豐收中並沒有得到多大的實惠。據統計,農資價格3年來像脫韁的“野馬”,化肥、種子、農膜和農業用工費用等都大幅度上漲,最高的同比增長了70%。而作為收益的農産品價格,雖也有上漲但遠不能跟上成本上升的速度。收益減少肯定影響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據《半月談》記者調查,在江西農村,由於農資産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很多農民撂下土地而外出打工。
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國家,吃飯是一個大問題。稍有不慎,就會産生極其嚴重的後果。我們發展經濟也好,帶領老百姓發家致富也好,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這就是不能放鬆糧食生産,不能以犧牲糧食種植為代價。我們沒有這個本錢,付不起這樣的代價。儘管我國糧食儲備也連續增長,糧食安全系數達到30%以上,遠遠超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出的17%—18%的糧食安全線,但是我國的糧食安全依然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因此,在全球糧食發生危機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憂患意識,並採取切實的措施,消除影響糧食安全的隱患。 (作者:匡生元)
責編: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