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中,轉型之於頂著“冠軍”光環的體操運動員並非難事,憑藉過往的榮耀,退役運動員可以輕而易舉地在新領域找到一席之地。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退役運動員的出路很窄。”坐在李小雙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辦公室裏,小雙如是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對在半封閉環境中長大的運動員來説,外面的世界也很危險,轉型之於他們有著太多的坎坷與艱難。
幸運的是,在並不長的成功者名單中,人們看到了李大雙和李小雙的名字。
從世界冠軍到公司老總,從只有12名追隨者的創業者到擁有300名員工的領導者,這一對曾在體操賽場創造輝煌的雙胞胎兄弟,在經歷了180度職業轉彎後,已穩穩落在一片新天地中。
用“李小雙”三個字打市場
“當時提起中國體育用品,人們能説出來的品牌大概只有‘李寧’。我們想挖掘出‘李小雙’這三個字背後的市場價值,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品牌。”
讀書、做教練、走仕途……在最常見的退役出路中,大雙和小雙選擇了一條風險最大的路──下海經商。不是玩票,不是授權給其他人做,而是兄弟二人自掏腰包,親自上陣。
“除非你坐在家裏當寵物,否則,做任何事都會有風險。”即使是面對轉型這樣的“嚴肅話題”,小雙也難掩調皮本性。
説起來,兄弟二人很早就有了經商的念頭。尚處空白的中國體育用品業是他們真正想涉足的領域。大雙和小雙都清楚,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李小雙”這三個字,可要讓一個名字具備市場價值絕非易事。
2000年1月,李小雙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了。沒有一分錢的銀行貸款,500萬元的創業資金全部來自於大雙和小雙的積蓄。“拿老本兒去搏一個陌生的行業,值嗎?”很多人替他們捏了一把汗。“大不了公司破産,我們一無所有了,然後從頭再來!”雙胞胎的默契在那一刻顯現。
走過小作坊時代
在擺滿展架的公司走廊上,大雙指著一件顏色鮮艷的樣品問道:“這種面料在下水後會不會褪色?”小雙則指著一件漂亮的樣品“挑刺兒”:“公司的logo應該設計得再突出一些,做工也要再細膩一些。”在員工眼中,大雙和小雙是嚴格的老闆,即使是馬上就要投入生産的服裝,也可能因細節上的問題而被打回重做,“我們也是消費者,如果公司的服裝連我們這關都過不了,又怎麼能在市場上經受考驗?”
創業6年來,兄弟二人越來越有“專業人士”的范兒。但倘若時光倒退幾年,他們還只是體育用品業的門外漢。“在還沒有搞清楚‘衣服’和‘服裝’的區別時,我們就已經邁進了這個行業。”大雙坦言。誰能想象,一家主營服裝的公司在創業之初竟然沒有專業的設計師。“或者説,當時我們所認為的‘專業’其實是很‘業餘’的。”如今回想起來,大雙稱那個時期為“小作坊時代”。
學會丟掉面子
創業伊始,兄弟二人最大的難關就是──學會“丟”掉面子。
中國人最在意的就是面子,大雙也不例外。公司創辦之初,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他接過不少賠本的生意,他説:“套用一句俗話,我也幹過‘打腫臉充胖子’的事。”但現實是殘酷的,“在商場,要面子反而會害了你。”為了生存,大雙學著改變,“現在,我可以給你面子,但我也有自己的底線──我不能賠本做生意。”幾年下來,以前最反感“斤斤計較做生意”的大雙也開始變得“斤斤計較”起來。
“怎麼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從自己做起,主抓自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