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在IDF世界乳業峰會上發言
10月30日,“2013年IDF世界乳業峰會”在日本橫濱啟動的第三天,來自全球乳製品行業的750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商乳業發展大計。作為中國乳企的代表,伊利集團受邀出席,伊利執行總裁張劍秋在會議上發言。
據悉,IDF是全球最高規格的乳業專業性會議,被視為全球乳業發展的風向標。本屆峰會以“重新認識牛乳”為主題,分為“世界乳業領導者論壇”、“乳業政策和經濟”、“乳品的科學和技術”等幾大版塊。張劍秋在“乳業政策和經濟”會議中發言,該會為IDF十大會議中分量較重的一個。
會上,張劍秋以“三大統一”和“三大趨勢”概述了自己的觀點,即乳業科技全球化和研發本土化的統一;戰略全球化和市場本土化的統一;乳業全球化視野和本土化建設的統一;戰略資源一體化,食品安全國際化,乳品市場扁平化。這一對於中國乳業趨勢全球化的預測,被現場業內人士概述為“3+3模式”。
中國乳業“三大趨勢”
隨著中國乳業市場的興起,業內最為關注的是,未來數年將呈現出什麼樣的趨勢?
張劍秋在發言時表示,“全球乳業正逐漸融為一體,中國乳業已成為乳業地球村的重要一員,是世界乳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此,對中國乳業的走勢,他做出了三大前瞻性的預判:一是戰略資源一體化;二是食品安全國際化;三是乳品市場扁平化。
在他看來,在戰略層面,先進的乳業呈現出全球戰略資源一體化,産業鏈具備全球整合的屬性,“是用全球的資源為全球消費者服務,包括戰略採購、戰略合作,還有戰略投資。”
事實上,中國乳業與國際乳業一體化的最初形式是戰略採購。近年來,世界經濟互相滲透,中國乳業與世界乳業的合作也越發深入。比如,今年以來伊利在海外的重大投資、合作上,4月伊利在新西蘭的投資獲批,7月與美國DFA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等,便是基於戰略資源一體化的首要考慮。不少中國乳企也在紛紛進行國際合作和海外投資,顯然,縱向整合全球資源已成為實力型中國乳企的必然選擇,而這對世界乳業新格局也産生了重要影響。
“伊利通過長時間熟悉當地投資環境,運用了成功的商業合作模式,以此來降低伊利海外合作的風險,併為未來進一步‘走出去'積累了經驗。”中國乳業專家宋亮的看法印證了張劍秋的觀點。在宋亮看來,戰略資源一體化的趨勢,就是按照國際分工規律,根據資源配比選擇合適地方進行生産,進而使得世界乳業成為一個大産業鏈。
由此也帶來了另一趨勢,即“食品安全的國際化”。張劍秋認為,目前全球乳業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食品安全國際化已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有賴於各國在技術研發、行業自律、檢驗檢疫等方面統一行動,共同營造食品安全的良好環境。
誠然,食品安全國際化首先需要推行一個共同的食品安全標準,其次是合作開展食品安全科技研發。乳業的産業鏈長,乳品安全問題因素多,這些特性決定了乳品安全技術方面的將成未來國際合作的一個重點。
另外,就中國這一新型市場特性而言,也呈現出更加個性化的需求。“乳品市場的扁平化趨勢日益明顯,消費通路的扁平化也應運而生。”張劍秋認為,消費習慣的扁平化趨勢下,中國消費者和國際消費者的習慣日漸趨同,一些本來針對中國消費者研發的産品比如伊利舒化奶,在國外乳糖不耐受的亞裔人群中同樣市場大好;而信息化時代的興起,電子商務改變了傳統的消費通路。由此一來,消費者購買乳製品逐漸擺脫了傳統渠道限制,乳企必須著手構建新的市場銷售渠道和方式。
中國乳業“三大統一”
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對於中國這一重要乳業市場,如何把“全球化”和“本土化”有效結合?毫無疑問,這是中國乳業同行乃至世界範圍同行都在面臨的重要課題。
“對於全球乳業,中國乳業新政的推出,帶動了中國乳業轉型,進而為全球乳業提供了新機遇。對國際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先進管理理念以及優良奶牛品種的需求都在不斷增長。”作為三大趨勢的解決辦法,張劍秋提出了“三大統一”,即“科技全球化和研發本土化的統一,戰略全球化和市場本土化的統一,全球化視野和本土化建設的統一”。
這一觀點的拋出同樣引發了現場的熱烈關注。
首先,“中國乳企對本土化研究研發已形成了一個科技研發矩陣,在産品、包裝及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突破,並屢次在國際上獲獎。”張劍秋表示,在實現科技全球化與研發本土化的統一方面,中國乳企引進了很多國外先進技術,包括UHT滅菌奶生産技術、嬰幼兒奶粉生産技術等等。在2011年的IDF大會上,中國乳企的獲獎數就佔了獎項總數的21.4%。本土化研究成為中國乳業發展的新動力。
以伊利為例,亞洲最大的乳業研究機構“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在伊利集團掛牌成立,將作為乳業技術服務平臺,加速乳業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促進乳業産業集群的成長;在研發本土化方面,伊利針對大多數中國人乳糖不耐受這一“本土”問題,推出了中國第一款可有效解決“乳糖不耐受”的舒化奶,獲得了2007年IDF“最佳創新液態奶産品高度推薦獎”。此外,伊利還于2004—2008年,在中國7個城市採集了大量的母乳樣本,建立了第一個中國母乳數據庫,把中國的奶粉母乳化研究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其次,在“戰略全球化和市場本土化的統一”方面,張劍秋認為,中國乳企的全球戰略的主要目的是資源採購,而這需要強大的本土市場渠道的支撐。以伊利為例,上文提到的投資新西蘭奶粉項目,以及與美國DFA簽訂戰略合作夥伴協議,也是基於戰略採購方面的長期合作。而支撐伊利全球資源獲取的,是多年經營的本土化市場。
再次,在全球化視野和本土化建設的統一方面,張劍秋認為,中國乳企的“根本”在於奶源基地建設。就伊利而言,在參考了國際上先進的牧場建設和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將産業鏈延伸到牧草種植、奶牛養殖等多個領域和環節,投入鉅資進行奶源基地建設和質量把關。
據悉,自2007年至今,伊利累計投入了89億元人民幣進行奶源基地建設,在全國建成標準化牧場1500多座,規模化的養殖比例達90%以上。“我們希望持續加強奶源基礎管理的同時,帶動整個中國乳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方向轉型和升級。”張劍秋説,隨著乳業全球化的持續深入,全球乳業這一大家庭將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責編:肖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