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第一家葡萄酒公司成立之艱辛

 

CCTV.com  2012年07月03日 09:5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張裕官網  

  進入張裕VIP品牌俱樂部>>> >>>

  如今,無論是國宴還是家宴,似乎越來越離不開葡萄酒了。雖然葡萄酒的盛行是近年來的事,但你可曾知道中國最古老的葡萄酒企業已經有120年的歷史了。

  在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走到“1892年/壬辰清德宗光緒十八年”位置,鐫刻的銘文記錄了當年發生在中國的四件大事,其中之一便是:“華僑張弼士在山東煙臺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1892:中國現代葡萄酒元年

  葡萄酒的最早漢語文字記載,出現在《史記大宛列傳》的記載:“宛左右以蒲桃(葡萄的古稱)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及至唐宋,關於葡萄酒的詩詞就有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白居易的“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葡萄的又一古稱)”、陸游的“如傾瀲瀲蒲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等千古絕唱。這些經典詩句,表明中國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有燦爛的葡萄酒文明。

  雖然文字可考的中國葡萄種植史可上溯到西漢時期,但中國葡萄酒的標準化和現代化釀造,卻是以1892年“南洋首富”張弼士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為開端,其技術標誌是建造地下酒窖、進行橡木桶陳釀、使用玻璃瓶和軟木塞包裝、粘貼紙質酒標。

  説起張裕的成立,還有一段往事。1871年,張弼士在雅加達應邀出席法國領事館的一個酒會,一位法國領事講起,早些年曾到過中國的煙臺,發現那裏漫山遍野長著野生葡萄,用隨身攜帶的小型制酒機榨汁、釀製,造好的葡萄酒口味相當不錯,還説有一天想到煙臺開個葡萄酒公司。

  説者無意,聽者有心。張弼士在1891年回到國內後,就多次到煙臺考察,發現其地理緯度和法國波爾多大致相同,陽光、沙灘和海洋的天然優勢,使其具備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天然條件。第二年,張弼士拿出300萬兩白銀,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葡萄釀酒公司。張弼士所辦實業多用“裕”字,借昌裕興隆之吉,“裕”字前冠以張姓,張裕由此而得名。

  建廠後,張弼士從西方引進葡萄品種、並且建造了苗圃來培育特別引進的葡萄和早期的葡萄插枝。他三易西方釀酒師、最終聘請出身釀酒世家的奧匈帝國巴保男爵為張裕釀酒師。張弼士引進西方先進釀酒設備,由公司經理張成卿先生和巴保監督開建地下大酒窖。這是繼西漢、盛唐以來,又一次對葡萄、葡萄酒以及生産技術、機械設備等大引進,並奠定了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的基礎。

  1908年出版《二十世紀香港、上海和中國其他通商口岸之印象》中關於張裕公司的記載(收于《張裕公司志》):“葡萄種植者、制酒者和商人都以極大的興趣注視著張裕公司的未來,因為這個以首創生産葡萄酒而聞名的公司,是蘇伊士以東的唯一從事這種生産的公司。”

  張弼士具有濃厚的開放意識,公司創建即以公司制形式運營,這在120年前的中國可謂少之又少。世界著名酒評家休約翰遜和傑西絲圠賓遜合著的1971年出版的《世界葡萄酒地圖》指出:“張裕是當地葡萄酒廠的先驅,至今仍是最大的酒廠。”

  創辦張裕:盛宣懷奏請開辦,李鴻章親批准照,翁同龢題寫門頭

  話説張弼士自法國領事館酒會之後,懷揣創辦葡萄酒廠的夢想足有20年。而促成這個夢想實現的關鍵人物,不能不提盛宣懷。光緒十七年(1891年),時任東海關道兼登萊青兵備道的盛宣懷邀請“南洋首富”張弼士前來煙臺探討興辦鐵路、開發礦山事宜,但張弼士卻看中煙臺的風土,想在這裡釀造葡萄酒。釀酒也是興國利民的實業,盛宣懷自然極力支持。

  雖然一拍即合,但建立葡萄酒釀造廠,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張弼士在《奉旨創辦釀酒公司》記載道:“盛公謂亦曾試過,並查悉近地所産葡萄甚多,每擔百斤,僅售價三元,惜無釀師可靠,不果辦。而勳獨以酒樽(注:酒瓶)一物為慮。”這段話道出了當時盛宣懷和張弼士各自的顧慮。最終兩人達成共識,由張弼士負責聘請技術精湛的釀酒師,盛宣懷幫忙從上海的玻璃廠,調來酒瓶進行灌裝。

  在盛宣懷的支持下,張弼士在煙臺創辦了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在當時,開辦企業要等直隸總督府審核後,再由朝廷轉折奏準。盛宣懷支持張弼士建廠後,陞官去了天津,與直隸總督李鴻章一塊辦公,積極推動洋務運動。經過推薦,李鴻章認識了張弼士,非常欣賞他實業報國之志,一來二去,釀造“洋酒”的張裕公司,成了李鴻章主事的“北洋新政”中一面鮮明旗幟。

  1895年,李鴻章不僅為張裕公司親批營業準照,還給予了排他性建廠的待遇。李鴻章在準照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准予專利十五年,凡奉天、直隸、山東三省地方,無論華、洋商民,不準在十五年限內另有他人倣造,以免篡奪。”

  張弼士深受李鴻章的喜愛,自然的被推薦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有一年張弼士面見慈禧太后,獻上30萬兩白銀“見面禮”,引起了朝野轟動,紅極一時,在皇宮裏説話辦事更加圓通。當時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名滿天下,人品學問高人一籌,書法又精道,是收藏家們眼熱的“大家”。張弼士跟他來往多了,起了請他題寫門頭(相當於現在的公司Logo)的念頭。

  翁同龢洞明通達,對張弼士實業興邦的韜略也頗為欣賞,自然樂得送個人情,一氣呵成寫下“張裕釀酒公司”六個大字,只見運筆遒勁,雍容渾穆。平時千金難求的翁氏墨寶,每字只象徵性地收了潤筆費白銀50兩。這六個大字現已成為張裕金字招牌,更是張裕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第一任釀酒師巴保男爵:出身歐洲釀酒世家

  雖然唐朝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詩句,但誰曾想,到了宋朝,真正的葡萄釀酒法就已經失傳了。張弼士創辦張裕公司時,翻遍了古籍都找不到釀酒之法,只好另辟蹊徑,聘請國外釀酒師。

  1893年,外國的朋友向張弼士舉薦了一位英國釀酒師,名叫俄林。張弼士求賢若渴,當即與其立訂聘書。不幸的是,第二年夏天,俄林先生在前來煙臺的途中停留上海時,突患牙疾,竟因誤醫而喪命。後來,一位在新加坡行醫的德國醫生又介紹了一位名叫雷德勿的荷蘭釀酒師,然而到1895年,當雷氏將酒樣寄到新加坡後,張弼士請當地化驗師進行化驗分析,結果認為:葡萄甚好,但釀酒方法欠妥。是年冬,雷德勿的叔叔來到新加坡,向張弼士透露真情:雷德勿只是做過葡萄酒生意,略得釀酒皮毛之術,並無實際操作經驗。張弼士只好將雷德勿解聘。

  直到1896年,身為奧匈帝國駐芝罘(煙臺舊稱)領事館的副領事馬克斯馮巴保男爵(Max von Babo)毛遂自薦,來到張裕,成為張裕第一代釀酒師。

  巴保男爵出身於德國貴族,他的父親是德國烏騰堡的著名葡萄酒學專家,發明了“克洛斯特新堡糖度表”(KMW),今天的奧地利依然採用這個標準來劃分葡萄酒等級。早年由奧皇約瑟夫弗朗茨一世招到維也納,請他想辦法遏制席捲奧匈帝國的葡萄園根瘤蚜災情,並於1860年創辦克洛斯特新堡葡萄酒學校,巴保男爵就在父親的學校學過釀酒。但他沒想到會在中國施展本領。

  進入張裕後,巴保男爵與張弼士的侄子、張裕總經理張成卿一道,從歐洲引進葡萄苗,督建地下大酒窖。他主持釀造的紅玫瑰、白玫瑰、櫻甜紅、高月白蘭地、夜光杯、佐談經、瓊瑤漿等15個品種的葡萄酒産品工藝各異,個性鮮明,很快風靡一時。張裕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奪得金獎的白蘭地、瓊瑤漿、紅葡萄酒、雷司令,都凝聚有巴保男爵的心血。

  成功的愉悅讓巴保發現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他乾脆將辦公桌搬到張裕,一邊釀酒一邊辦理外交。巴保在張裕一口氣幹了十八年,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奉命回國。由於巴保男爵身兼駐芝罘領事,當時的張裕公司門頭還挂有一面奧匈帝國國旗。過往行人一時迷惑不解,日子稍長,就成了張裕留下的眾多謎團之一了。

責編:王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