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科技部組織專家評審完成了30家“2011年度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可行性研究及論證”,其中,依託于山東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家膠類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列入國家工程中心組建項目計劃。“作為膠類中藥行業首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獲批在東阿阿膠組建,這不僅是阿膠行業的一大福音,也是膠類中藥産業的一個機遇。中心將推動膠類中藥産業的工程技術創新,加快中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將東阿阿膠持續領先行業20年的優勢,通過國家級研究平臺轉化為膠類中藥産業的‘二次革命’。”山東省人大代表、阿膠行業第一責任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醫藥代表性傳承人秦玉峰表示。
“治未病”概念熱捧
膠類中藥優勢凸顯
在中國已經有2500年應用歷史和文字記載的膠類中藥,是傳統中藥滋補領域的一個瑰寶,具有鮮明的治療特色和重要的藥用價值。近年來,膠類中藥廣泛應用於血液、婦科、産科、呼吸、腫瘤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減輕醫療負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膠類中藥屬動物藥,包括兩種含義:一是動物皮、骨、甲、角、鱗等及植物膠提煉製成的固體塊狀膠劑,如阿膠、龜甲膠、鹿角膠;二是以膠劑配伍而成的膠類系列復方中藥製劑,比如復方阿膠漿、龜鹿二仙膠。由於原材料特殊,膠類中藥通常為名貴又常用的滋補藥。
膠類中藥歷經2000多年而不衰,靠的就是膠類中藥實際而獨特的療效。中醫學認為,動物臟器氣味醇厚,為血肉有情之品。“同氣相求”的理論解釋了動物藥較草本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的原理。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膠類中藥起效迅速,尤其在調養、補益、補血方面收效明顯。
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介紹道,“目前,隨著人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國內醫療模式正由重‘疾病治療’轉變為重‘疾病預防’,中藥‘治未病’概念正逐漸被熱捧。現代研究證明,膠類中藥能調節身體機能,增強免疫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在重大疾病防治上,如腫瘤輔助治療、血液病等治療領域上,膠類中藥的治療優勢也正逐步凸顯。”“無膠不成膏”,中醫界認為,90%的膏方中都含有膠類中藥。近年在上海、江浙、廣東等地中醫膏方迅猛發展,正以平均每年35%-50%的速度增長,2010年膏方産值達20億。膏方需求“火爆”也牽動了膠類中藥市場的“神經”。
正是膠類中藥在疾病預防、“治未病”中起到的防病治病作用,使得這類千年中藥正在傳承中高歌猛進。全民對健康需求和要求的提高,正在引領膠類中藥“華麗轉身”,膠類中藥行業正積蓄能量,醞釀産業界的“二次革命”。
膠類藥企雨後春筍
行業存在三大瓶頸
隨著膠類中藥應用範圍的擴大,膠類中藥生産企業也如雨後春筍。目前全國僅生産阿膠及膠類系列産品的廠家近500家。其中,膠類中藥整個行業産品及膠類復方製劑400余種。
作為山東阿膠行業協會副會長,秦玉峰對産業發展狀況瞭如指掌。他介紹,市場需求帶動膠類中藥産業快速發展,但不容忽視的是,膠類行業仍存在三大瓶頸問題困擾著行業發展:
首先,膠類中藥産業整體中藥工程技術較為傳統。比如,在膠劑生産過程中原料處理上,驢皮需要清洗、浸泡、分割等工序,整個處理過程大多需要人力完成,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皮原料處理耗水量大,不符合節能環保要求。另外,在一些膠類中藥生産過程控制上,依然採用人工經驗判斷。雖然東阿阿膠在國營80年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攻關,技術水平始終領先行業,但該行業整體工程化及現代化水平仍然相對落後。
其次,膠類中藥企業在質量標準構建方面是一塊“短板”。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因為制膠原料供應短缺,不法分子乘虛而入,製造假冒偽劣産品擾亂市場秩序。而傳統的鑒別真偽方法存在一定漏洞,無法滿足市場快速鑒別和打假的需求。
第三,膠類中藥原料資源萎縮,制約産業持續健康發展。例如,驢皮是阿膠的原料,目前,驢養殖數量急劇萎縮,而相關科研力量非常薄弱,導致驢皮供應數量嚴重不足。原材料資源瓶頸,是膠類中藥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
産業共性問題,需要借力國家政策“指揮棒”,整合行業資源,共同解決和應對市場需求和産業瓶頸的一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