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車途中,彎道超車十分危險。但在汽車産業上,“彎道超車”卻能一舉實現跨越。成都經開區相關人士指出,新興的成都國際汽車城要迅速崛起,必須緊扣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節拍,力求“彎道超車搶跑”。
成都國際汽車城的底色中,一抹新能源汽車的綠色在涌動。
2010年,成都首批10輛純電動公交車投入使用,行駛總里程13.5萬餘公里,累計運送乘客68萬餘人次,平均能耗約為1.7度電/公里,共節約柴油11萬餘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8噸。這裡面有四川汽車工業集團公司的4輛純電動公交車,各長11.2米,續航里程260公里。
就在電動公交車的征程還在繼續的時候,電動出租車的下線更彰顯了“汽車龍泉”深遠的戰略眼光。3月3日,四川汽車工業集團公司“孕育”出的第一輛“龍泉造”純電動出租車樣車下線,明年內將有千輛同類出租車投放場。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新能源汽車,成為成都國際汽車城“高位求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搶佔制高點 高速
進軍新能源“野馬”成車企“黑馬”
“青春綠+銀灰”的車身,迷你乖巧的兩廂車型,桃花節期間,一輛挂著“龍泉製造”字樣的電動出租車,拿出三天時間免費載客體驗,在絢麗的桃花叢中穿行,留下美麗的身影,贏來聲聲讚嘆。
這款引人注目的“野馬”牌出租車,産自於經開區內的四川汽車工業集團,設計最高時速110公里,一次充電可跑180公里。該車除了“零排放”外,還具有充電方便等優越性:通過充電站和充電樁,充電3至4小時即可。據估算,該車的運行費用有望達到目前燒油出租車成本的1/4至1/5,也就是説,跑100公里的成本可能不到20元。
從4輛11.2米純電動公交客車投放到我市公交車線路中,到如今的電動出租車試運行,川汽集團緊握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脈搏,一次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佔新能源汽車先機。
成立於1990年的川汽集團,生産的“野馬”牌越野車當年産銷量曾佔到全國第二位。但是,由於並不掌握髮動機等核心技術,“野馬”沉寂了7年。2005年,重組後的川汽恢復客車生産。
“野馬”並不是簡單回歸,而是站在了新的高點。川汽常務副總、新能源汽車項目組組長曹國棟説,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的確立伴隨著川汽的復歸路。
“新能源汽車必定是未來主角。”認定這一發展趨勢的川汽集團,2007年初就開始調研,2009年1月初,成立了新能源汽車項目籌備組,負責項目的推進工作,在當年10月的西博會上,川汽集團推出的11米公交客車、F99城市多功能越野車、M72迷你型微型轎車等3款新能源汽車,讓市民們睜大了眼睛。
如此驚人的研發速度,令人感慨不已。對此,曹國棟的解釋是:“在傳統汽車上,我們跟同行相比沒有優勢,但現在我們希望能夠提前做準備,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曹國棟透露,川汽參與在成都雙流建全球最大的單體固態聚合物動力級電池生産基地,年産鋰電池30萬AH,這將為電動汽車發展提供支撐。
功夫不負有心人,川汽的純電動公交車項目被863汽車領導小組歐陽明高教授稱為“在國內業界技術領先的項目”。
在川汽集團列出的時間表中,今年計劃生産200輛純電動汽車50輛純電動出租車、40輛純電動公交車、60輛純電動長途客車及50輛純電動政府用車。明年,川汽集團將投産800輛純電動汽車,到2013年,將達到年産5000輛純電動汽車的産能。
一個雄心勃勃的川汽,一個生機盎然的“野馬”品牌。
“盡力把産業鏈做大並全線推進,把我們的産品由成都市名牌,一直做到世界名牌。” 川汽想用5到10年的時間,使新能源産品佔到自己汽車總産量的50%以上,實現跨越式發展。“野馬”要做中國汽車産業的“黑馬”。
搶佔制高點 高效
點燃新能源汽車發展引擎
川汽集團新能源汽車家族,從零起步,短短兩年多時間便“人丁興旺”,這是成都國際汽車城新能源汽車産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高速的背後,更有一支高效的政務服務團隊,為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提供堅強的支撐。
發展新能源汽車,成都拿出了大決心,大氣魄。
2009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的《汽車産業調整振興規劃》,“著力培育自主品牌,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的新能源汽車”掀開了産業發展的大幕。
比肩東部沿海城市、發達國家的汽車重鎮,成都隨即出臺《成都市新能源産業發展規劃》,站在了搶佔經濟發展制高點的同一起跑線上。
發展新能源汽車,成都有獨特視野。“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需要高端産業和産業高端作為支撐,尤其是發展"雙高"中的低碳産業。”成都汽車産業綜合功能區領導小組多次在經開區調研時指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是實現成都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成都産業結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綠色經濟壯大和節能減排的題中應有之意。
推動産業發展,經開區擁有厚重的實力:電動汽車生産所必需的總裝集成、電機、電池等環節,在成都經開區內便能完成大部分的資源整合。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川汽工業、一汽客車等若干整車企業具備較強總裝實力;成都瑞華特電動汽車生産基地和電動汽車檢測中心去年開建;川汽今年將開建新能源汽車研發及生産基地……
站在新起點,成都順勢點燃一把將機遇轉化為現實的火焰。2010年3月,《成都市工業發展重點支持目錄》發佈,電動公交車、電動汽車電池、電動汽車充換電系統等赫然排在首頁。
方案還提出,將在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我市電動汽車産業基地,重點發展電動公交車、電動專用車、電動轎車等電動汽車整車項目及關鍵零部件項目,建立完善我市電動汽車技術研發體系,大力培養電動汽車專業人才和熟練工人。
“一切圍著汽車轉”是經開區産業發展的一條宗旨,不僅設立了堪稱全國唯一的汽車産業投資服務局,還在該局內設立了新能源處,專門研究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和政策,與新能源汽車廠家保持緊密的聯絡。
加大油門,成都新能源汽車産業引擎轟鳴。
搶佔制高點 高端
“成都造”謀求行業話語權
“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上,中國與世界是同步起跑的。”曹國棟説,在核心技術上,特別是在新能源客車發展領域,中國的電動汽車技術比較領先。目前,國內企業和研究機構已經掌握了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動力系統的核心知識産權。
2010年3月3日,四川汽車工業集團公司“孕育”出的第一輛“龍泉造”純電動出租車樣車下線,明年內將有千輛同類出租車投放市常從公交車、出租車、市政車的示範應用,再到尋常百姓家,成都新能源汽車戰略在龍泉有條不紊地展開。
積極對接國家、盛市的相關規劃,龍泉驛區按照“市郴投資、換技術,投資和技術共促産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大目標企業招商,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加速培育和引進整車和關鍵零部件龍頭企業,加快技術研發和標準體系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加快發展。
敏銳的商人,嗅出了成都國際汽車城發展戰略所蘊含的機遇。
投資6億元的一汽新能源客車西南生産基地項目建設已經進入後期階段,生産一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客車並建立銷售總部、研發中心,目前正在進行設備安裝,預計年底就將投産,全面達産後將年産5000輛客車。瑞華特電動汽車生産基地和電動汽車檢測中心總投資20億元,建成即形成年産3000輛純電動汽車整車及10000套核心零部件的能力。川汽建設新能源汽車研發及生産基地,項目總投資5億元,預計明年4月建成投産,形成年産5000輛各型新能源汽車的生産能力。
此外,該區還將著力引進雷博、奇瑞、吉利、浙江眾泰等一批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
技術9是技術!無論是汽車企業、研究機構還是觀察人士,他們念叨最多的就是這兩個字。抓住電池、電機和電控等關鍵技術,也就捏準了新能源汽車産業的“七寸”。
構建新能源汽車産業中的發展坐標,瞄準産業高端,“汽車龍泉”已瞄準兩個方向
一是加快技術研發體系建設,利用科研優勢和産業聯盟平臺,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完善整車及電池、電機、電控系統核心技術研發體系,支持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推進科技成果産業化。
二是加快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用權威立言。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技術標準體系、生産與應用産品技術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充換電配套設施建設地方標準,建立新能源汽車整車、關鍵零部件檢測平臺,建設新能源汽車示範運行信息管理平臺。
思路清晰,決策正確,措施得當,全方位推進兩年多時間,成都新能源汽車産業,正在中國西部這塊版圖上強勢崛起。沒有傳統的牽絆,成都完全可以一步跨越,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世界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劉斌 趙一/文(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責編:王燕